科目: 來源: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Ⅰ(文綜)地理試題 題型:雙選題
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城市化不合理,表現為
A.逆城市化 B.“虛假城市化” C.鄉村城市化 D.“滯后城市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Ⅰ(文綜)地理試題 題型:雙選題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消費水平、人口增長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影響人口環境容量的主要因素也大不相同。據此回答48~49題
1.針對人口的合理容量的要求,發達國家應
A.超出本國范圍索取資源,發展生產
B.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數人有追求高生活質量的權利
C.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
D.加快人口的增長,保持發展中國家的增長速度
2.發達國家產生環境和資源問題的原因是
A.人口城市化水平高
B.經濟發展速度快
C.人均消費水平高
D.資源消耗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Ⅰ(文綜)地理試題 題型:雙選題
城市商業中心區位選擇的最優原則是
A.市場最優 B.地形最優 C.交通最優 D.人口稠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Ⅰ(文綜)地理試題 題型:雙選題
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特點有
A.城市化水平低 B.目前城市總人口數量少
C.城市化起步早 D.目前城市化速度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Ⅰ(文綜)地理試題 題型:雙選題
讀我國農業生產潛力分布簡圖,回答52~53題。
1.②、③兩地區都位于青藏高原,但農業生產潛力差異較大,其主要原因是
A.②地區海拔較③地區低,熱量條件較好
B.②地區受到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影響,降水較③地區多
C.②地區地熱(地下熱水)資源豐富,發展農業生產的光熱條件優越
D.②地區位于瀾滄江沿岸,灌溉水源充足
2.有關圖中一些地區農業生產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④地區緯度較高,熱量是農業發展的首要限制性因素
B.⑤地區農業生產潛力不大,糧食產量低
C.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是⑤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
D.春旱是影響⑥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自然災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Ⅰ(文綜)地理試題 題型:雙選題
下列地區與其主要農業生產類型對應合理的是
A.華北平原—水產養殖業 B.鄱陽湖平原—水稻種植業
C.四川盆地—大牧場放牧業 D.塔里木盆地—綠洲農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Ⅰ(文綜)地理試題 題型:綜合題
該圖表示兩類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的人口年齡構成示意圖,據圖示回答問題 (4分)
(1)圖中E所反映的人口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針對B國的人口問題,應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B兩國的人口增長模式可能分別為: 型和 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Ⅰ(文綜)地理試題 題型:綜合題
城市是社會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讀圖回答(11分)
(1)1950年至2000年.該地區城市發展變化的特征是 、 、 。一般說來,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標志是 。
(2)與F城相比,E城的城市規模從小到大,說明 運輸對城市發展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3)圖2的①②兩線中,反映G城人口變化特點的是 線。這說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G城的人口變化特點是 。
(4)城市的迅速發展會改變土地利用方式,并對自然環境各要素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工業廢渣中的有害物質會對土地質量產生不良影響。此外,城市的發展對自然環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響還表現在:
①對生物:
②對氣溫:
③對降水:
④對地下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Ⅰ(文綜)地理試題 題型:綜合題
圖中A、B、C代表的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在世界的典型分布,讀圖回答。(15分)
(1)請選擇A、B、C三地相對應的農作物名稱,將其填在字母后面的橫線上,農產品的名稱:小麥、水稻、天然橡膠、玉米。
A 、B 、C
(2)A地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為 ; 從投入多少看,屬于 型農業。該地區有利于該糧食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是 。
該地農業生產的主要自然災害有 ,為了減輕上述災害的損失,目前人們采取的措施有(至少答出兩條措施) , 等。
(3)C地的農業地域類型為 ,生產特點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