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2010年吉林長春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規劃中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
A.建成后可解除長江最長支流漢江的洪水威脅 B.建成后可減輕洞庭湖區的洪澇危害
C.建成后萬噸級輪船可上溯至宜賓 D.壩址位于湖北省境內焦柳鐵路以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吉林長春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適合在松嫩平原種植的農作物是
A.春小麥、玉米、甜菜、亞麻 B.冬小麥、高粱、大豆、甜菜
C.玉米、高粱、大豆、油茶 D.玉米、黃麻、甜菜、大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吉林長春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下圖分別為我國部分特大城市、棉紡織工業發達城市、油田、煤礦分布圖。下列選項中,排序與圖序相符的是
A.煤礦、油田、棉紡織工業發達城市、特大城市
B.油田、特大城市、煤礦、棉紡織工業發達城市
C.特大城市、煤礦、油田、棉紡織工業發達城市
D.棉紡織工業發達城市、煤礦、油田、特大城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吉林長春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讀右圖并回答8~11題。
1.自R河河口至Q湖北岸的距離約為
A.180km B.280km C.380km D.480km
2.開墾P平原首先應該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3.國家在P平原興建了許多大規模機械化農場,從事商品糧生產。在這里生產糧食,不利的自然條件主要是
A.熱量條件 B.土壤條件
C.降水條件 D.光照條件
4.目前國家決定停止在P平原上開墾荒地,同時建立自然保護區,其主要保護對象是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濕地 D.草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吉林長春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下圖表示我國可開發水能資源的地區(按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劃分)分布。參考圖回答12~14題。
1.與地區④相比,地區③水能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豐富B.河流眾多C.河流流量大D.河流落差大
2.三峽水電站、龍羊峽水電站、二灘水電站分布的地區代號依次是
A.③②④ B.④②③ C.③①④ D.④①③
3.小浪底水利樞紐位于
A.我國地勢的第一、二級階梯交界附近 B.我國地勢的第二、三級階梯交界附近
C.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界附近 D.內蒙古高原邊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吉林長春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下圖所示區域降水季節分配較均勻。2010年5月初,該區域天氣晴朗,氣溫驟升,出現了比常年嚴重的洪災。據此完成l5~16題。
1.形成本區域降水的水汽主要來源于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與常年相比該區域可能
A.降水量偏少,氣溫偏高 B.降水量偏多,氣溫偏高
C.降水量偏少,氣溫偏低 D.降水量偏多,氣溫偏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吉林長春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中國北方一些大城市附近地區,春季頻發揚沙天氣的主要原因是
A.高壓脊過境,下沉氣流“沖擊”地表,造成就地揚沙
B.裸地面積擴大,急行冷鋒經過,導致近程揚沙
C.西北的沙漠有充足的沙源,盛行風產生遠程揚沙
D.熱島效應導致強烈的對流,使高空的沙塵降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吉林長春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下圖是我國四個地方(①-④)的年內各月氣溫與降水量圖。四地均位于平原,且受東部雨帶的影響。讀圖回答18~20題。
1.四地夏季降雨均主要是由于
A.海洋濕熱氣團受迫抬升 B.地形的影響 C.熱帶氣旋過境 D.地面強烈增溫
2.位于適宜種植小麥、甜菜地區內的地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6月中、下旬我國東部雨帶一般位于
A.北京到南昌一帶B.錢塘江口到珠江口一帶C.青島到西安一帶D.上海到重慶一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吉林長春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與陜西省相鄰的省區中按順時針方向排列正確的是
A.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青海 B.內蒙古、寧夏、甘肅、四川、湖北
C.湖北、重慶、四川、甘肅、寧夏 D.四川、湖北、甘肅、寧夏、內蒙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吉林長春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下列地區既位于干旱區又位于季風區的是
A.河套平原、河西走廊 B.寧夏平原、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 D.河套平原、寧夏平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