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2010年廣東省東莞市五校聯考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讀《地球公轉示意圖》,回答問題。(20分)
(1)此圖表示的天體系統是 系,中心天體是 。
(2) 在圖中畫上箭頭表示地球公轉方向。
(3)圖中A、B、C、D四位置代表的節氣名稱分別是:
A ,B ,C ,D 。
(4)在a、b、c、d四位置中,地球公轉至近日點時位于 附近,地球公轉線速度最快時在 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最慢時在 附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廣東省東莞市五校聯考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讀下圖回答問題。
(1)圖示的地質構造中,A為 ,B為 。
(2)甲、乙兩處的山地都是在 (流水、風力)的 (侵蝕、沉積)作用下形成的。
(3)①、②、③、④四處的巖石中屬于沉積巖的是 和 ;若要開采堅硬的巖石作建筑材料,宜選擇①處還是②處?
。
(4)A、B兩處中,最有可能成為自流井的是 處;最有可能成為良好的儲油構造的是 處。
(5)任意采伐A處山區的森林將會導致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 ,水旱災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廣東省東莞市五校聯考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區域內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關性,而區域與區域之間則存在著差異性。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明顯。在自然環境方面,我國形成了特點各異的三大自然區(如圖)。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1.區域內部也存在差異性。以下關于三大自然區域內部差異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A.東部季風區內部差異的形成以熱量為基礎
B.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內部差異的形成以水分為基礎
C.青藏高寒區的垂直差異主要隨海拔的升高而發生變化
D.三大自然區存在內部差異均以熱量的變化為基礎
2.不同區域地理環境的差異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也存在差異。以下關于三大自然區的人文差異正確的是
A.東部季風區從南向北民居的屋頂坡度逐漸增大
B.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是三大區域中最微弱的
C.青藏地區現在還處于區域發展的初期階段
D.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種植業為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廣東省東莞市五校聯考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確定地球上任一點的地理位置應該具備以下哪三個數據:
A.經度、距離、海拔 B.經度、緯度、海拔
C.經度、相對高度、距離 D.到兩極、赤道的距離和等高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廣東省東莞市五校聯考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從衛星云圖上,能清晰地看到臺風的中心位置及其移動方向。衛星云圖的獲取來自:
A.RS技術 B.GIS技術 C.GPS技術 D.觀測資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廣東省東莞市五校聯考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以下材料是20世紀下半葉我國強沙塵暴發生頻率與土地沙化速度統計表,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強沙塵暴次數 |
5 |
8 |
13 |
14 |
23 |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
1560 |
2100 |
2460 |
1.表中顯示我國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斷加快,其原因最可能是
A.我國氣候有變干的趨勢 B.南方北回歸線附近地區出現沙化地區
C.長江中上游地區毀林現象嚴重 D.西北干旱地區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2.為了制止強沙塵暴次數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趨勢,我們應采取的積極有效的措施是:
A.開采地下水灌溉,變沙地為耕地草地
B.在干旱地區減少耕地,擴大牧場,發展畜牧業
C.采取適當辦法調整當地產業結構,以減輕生態環境的壓力
D.禁止干旱地區任何經濟活動的開展,以保護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
3.當我國北方頻繁出現沙塵暴天氣時
A.我國東南沿海經常遭受臺風侵襲 B.正是我國北方地區利用沼氣的最佳時期
C.地球公轉速度正是一年中最慢的季節 D.珠江水位開始上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廣東省東莞市五校聯考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濕地與森林、海洋被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其在防洪、抗旱、調節氣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它生態系統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譽為地球之“腎”。據此分析下列各題:
1.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屬于濕地的是 ①納木錯 ②灘涂 ③黃河 ④渤海 ⑤水稻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長江中下游濕地破壞嚴重,主要是因為該地區
A.用水增多,地表水減少 B.圍湖造田,泥沙淤積
C.城市化進程加快,占用大量濕地 D.大片濕地改為魚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廣東省東莞市五校聯考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我國為了改善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建設了許多防護林體系,其中規模較大的是“三北”防護林和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1.“三北”防護林所起的主要的環保功效是
A.凈化空氣 B.美化環境 C.涵養水源 D.防風固沙
2.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所起的生態作用是
A.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
C.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 D.凈化空氣、吸煙除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廣東省東莞市五校聯考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規模宏大、舉世矚目的跨世紀特大型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建成后對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1.長江三峽水電站巨大的環境效益主要體現在
①緩解華中、華北地區能源供應的緊張狀況,減輕鐵路運輸的壓力
②產生的電能可創造巨大的價值
③以清潔的水電替代火電,可大量減少火力發電產生的有害氣體、廢水和廢渣
④可防御長江中下游地區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長江三峽工程的興建,在航運上的突出意義表現在
①使川江河道加寬、加深,增加了航運能力
②淹沒險灘,使水流趨緩,提高了航運的安全性
③可根本上改變整個長江河段的航運條件
④上游能增加運輸噸位,降低運輸成本,真正發揮“黃金水道”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廣東省東莞市五校聯考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位于長江中上游的某茶場,茶園面積600畝,每年四月、七月、十一月要鋤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園“消瘦”了,同時,鋤草需要大量勞動力,困惑之際,茶場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卻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進茶園,既節約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園,可謂一舉兩得。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根據長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鋤草中,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是
A.四月、七月 B.四月 C.七月 D.十一月
2.茶園“消瘦”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分解者 B. 缺少枯枝落葉C.土壤中有機質被微生物分解 D. 表層土壤被大量沖走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