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2010年泰州中學高一下學期期末測試地理 題型:選擇題
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進入“人口紅利”期。“人口紅利”期指的是在一個時期內,社會撫養指數相對較小,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重較大。結合材料,回答
1.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口紅利”期提前到來的主要原因是
A.經濟發展速度很快 B.醫療衛生事業進步,人口死亡率低
C.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 D.城市化速度快
2.預計2015年前后,我國達到“人口紅利”高峰,“人口紅利”期結束后,我國面臨的突出問題是
A.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 B.人口總量減少
C.就業困難 D.經濟衰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泰州中學高一下學期期末測試地理 題型:選擇題
人口年齡結構是指不同年齡人口的數量比例關系。讀圖2回答。
1.200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為
A.5%左右 B.7%~8%
C.8%~9% D.10%以上
2.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A.我國將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總量過多的雙重壓力
B.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大,使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壓力增大
C.放松計劃生育的限制是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的主要途徑
D.“未富先老”,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泰州中學高一下學期期末測試地理 題型:選擇題
近年來我國流動人口逐年增加,2001年全國流動人口超過了1.2億。造成人口流動的原因除流出地的“推力”(如氣候嚴寒、文化教育落后等)外,還有流入地的“拉力”(如生活條件好等)。此外,人口的流動還要受到“中間阻力”(如技能、費用、親情等)的影響。閱讀上述材料,完成。
1.近年來我國人口流動的方向主要是
A.從人口稠密地區流向地廣人稀地區 B.從城市流向鄉村
C.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 D.從東部地區流向西部地區
2.現階段我國人口大規模流動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條件的差異 B.人口密度的差異
C.人均壽命的差異 D.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泰州中學高一下學期期末測試地理 題型:選擇題
下表為某島國人口數量的相關信息,能體現其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數據是
最多能供養的人口數量 |
45萬 |
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
25萬 |
2006年實際供養的人口數量 |
30萬 |
預測2010年供養的人口數量 |
35萬 |
A.45萬、25萬 B.25萬、30萬 C.30萬、35萬 D.45萬、35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泰州中學高一下學期期末測試地理 題型:選擇題
圖3為某城市發展階段圖,讀圖完成。
1.能正確反映Ⅱ階段該城市人口密度與距離市中心的遠近兩者之間關系的是
2.Ⅱ階段城市最不會發生的現象有
A.交通問題得以緩解 B.與周邊地區溫差變小
C.工業污染日益嚴重 D.農業用地不斷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泰州中學高一下學期期末測試地理 題型:選擇題
圖4中箭頭①②③④分別表示資金、技術、工業、人口流動方向,讀圖回答。
1.產生圖中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
A.中心城區環境質量下降,地價上漲
B.市區交通通達度低
C.郊區比市中心經濟更發達
D.郊區生產協作條件好
2.下列城市中,這一現象最不明顯的是
A.倫敦 B.東京 C.上海 D.泰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泰州中學高一下學期期末測試地理 題型:選擇題
紐約曼哈頓有兩個中心商務區,一個是華爾街地區,白天人來人往,晚上人去樓空,成為“空心城”;另一個是以洛克菲勒大廈為中心的商業區,白天游人如織,夜晚歌舞升平,成為“不夜城”。據此回答14~15題。
1.“空心城”反映中心商務區的一個重要特點是
A.經濟活動最為繁忙 B.建筑物高大稠密
C.人口數量晝夜差異大 D.內部分區明顯
2.“不夜城”和“空心城”說明紐約的
A.城市化現象明顯 B.城市功能區分化明顯
C.城市化速度快 D.城市經濟活動畸形發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泰州中學高一下學期期末測試地理 題型:選擇題
圖5為上海世博園用地規劃圖。上海世博園位于盧浦大橋與南浦大橋之間的濱江地帶,規劃用地5.28km2,其中浦西1.35km2,這里原有大片老廠房及部分老民居。回答
1.上海世博園布局于黃浦江兩岸,其主導因素是
A.靠近中心商務區 B.地價低廉
C.有利于城市改造 D.緩解越江(黃浦江)交通壓力
2.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下列城市空間結構模式與該主題最為吻合的是
A.同心圓 B.扇形 C.多核心 D.田園城市
3.許多國家和地區在園區內建有展館,但各展館的建筑風格迥異,這主要體現了
A.科技水平的差異 B.經濟水平的差異
C.地域文化的差異 D.國家政策的差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泰州中學高一下學期期末測試地理 題型:選擇題
圖6表示某地農業生產投入的變化過程,讀圖回答。
1.影響該地區農業地域類型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條件的變化 B.市場需求的變化
C.科學技術的發展 D.國家政策的變化
2.圖中④階段比③階段更有利于該地區生態環境保護,這主要是因為
A.引進了新的蔬菜品種,更適合在當地種植
B.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了蔬菜產量
C.減少溫室大棚使用,提高了經濟效益
D.減少了化肥、農藥投入,促進了農副產品綜合循環利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泰州中學高一下學期期末測試地理 題型:選擇題
圖7為“美國和中國東北部分農業區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
1.甲、乙兩幅圖中的農業區所屬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A.水稻種植業 B.商品谷物農業
C.大牧場放牧業 D.混合農業
2.影響兩個地區小麥種植的共同的有利自然條件是
A.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B.熱量充足,城市眾多
C.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D.工業發達,市場需求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