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2010年湖北省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讀我國人口年齡構成比重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
1.據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全國共有12.95億人,圖中*表示我國人口年齡構成狀況,其中0—14歲人口的比重約是( )
A.93% B.60%
C.13% D.23%
2.我國人口變化的趨勢是( )
A.“十五”期間,我國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總數下降
B.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勞動力不足
C.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人口總數增長速度變緩
D.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由傳統型向過渡型轉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湖北省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下圖是東京城市規劃布局示意圖,回答下列各題。
1.東京城市工業區的區位特點主要是( )
A.沿城市外緣 B.沿海 C.沿河 D.沿鐵路線
2.在圖中最外環道路沿線規劃設立多個居住用地,其主要目的是( )
A.減少城區大氣污染 B.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C.擴展城市用地面積 D.疏散城區過密的人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湖北省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為某城市功能分區示意圖,圖中字母代表功能區,該城區有一條河流穿過。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1.若該城市各功能區布局合理,則f最有可能是( )
A.住宅區 B.文化區 C.工業區 D.中心商務區
2.若a.g均為住宅區,下列敘述正確是( )
A.g環境優于a B.a地價高于g
C.g人口密度大于a D.影響a.g分化的主要原因是行政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湖北省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濕空氣和干空氣的垂直遞減率是不同的,濕空氣的垂直遞減率要小一些,因為濕空氣上升時水汽會產生凝結,而水分凝結是釋放熱量的過程,抵消了部分因上升所引起的降溫。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若d點氣溫為26℃,a點氣溫為30℃,d、c兩點高度相同,b點的溫度為10℃,c點溫度為30℃,則背風坡與a點相同高度的點氣溫約為 ( )
A.35℃ B.30℃ C.25℃ D.34℃
2.根據上題材料的敘述可以判斷下列正確的是 ( )
A.ab坡為迎風坡 B.bc坡為迎風坡
C.兩個坡均有可能為迎風坡 D.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湖北省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圖9中,①為“某市同一地區不同時期地價曲線圖”,②為“該市城市規模的變化圖”。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①圖中甲處最不可能建設( )
A.高新技術開發區 B.商品糧基地
C.花卉蔬菜生產基地 D.商業中心
2.①圖中地價變化的原因和圖②代表的國家分別是( )
A.交通的通達度提高、發達國家
B交通的通達度提高、發展中國家
C.城市規模變小、發達國家
D.城市規模變小、發展中國家
3.②圖反映了該市( )
A.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
B.城市化水平比較低、發展緩慢
C.許多人和企業從市區遷往郊區,出現了郊區城市化現象
D.城市核心區規模減小,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湖北省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圖7—2中AB線表示晨昏圈的部分,此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此時地球上出現極晝的范圍是( )
A.及其以北地區 B.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
C.及其以南地區 D.
2.該天甲地的晝長為( )
A.12小時 B.10小時 C.14小時 D.24小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湖北省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1979~2000年,我國蔬菜種植規模和種植地區分布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分析表1、表2,完成下列各題。
表1 我國蔬菜種植面積、總產量
年份 |
種植面積(萬h㎡) |
總產量(萬t) |
1979 |
18.0 |
896.0 |
1980 |
360.6 |
16335.2 |
1999 |
1335.0 |
40513.5 |
2000 |
1523.7 |
42399.7 |
表2 我國商品蔬菜種植面積的分布
區域 |
1980年 |
1999年 |
大城市郊區 |
70% |
20% |
其他農區 |
30% |
80% |
1.1979--2000年我國蔬菜 ( )
A.植面積2000年比前一年增加最多
B.面積產量經歷了高-低一高的變化
C. 單位面積產量下降
D.郊區蔬菜種植面積減少
2.從1980--1999年商品蔬菜種植面積分布的變化,可以推斷出( )
A.沿交通干線出現一批蔬菜種植基地 B.農村地區蔬菜的商品率降低
C.糧食種植面積大幅度縮小 D.通過大規模墾荒,增加了耕地面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湖北省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圖8為歐洲四種農業地域類型分布圖,圖9是該區域某種農業地域類型的經營方式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若圖9中箭頭線q表示產品流量最大,則該經營方式對應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
A.a B.b C.c D.d
2.m、n兩地均盛產葡萄。兩地相比,m地的區位優勢是( )
A.交通便捷 B.市場廣闊 C.鮮果上市早 D.技術條件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湖北省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下圖示意某國部分地區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M、N、P、Q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 )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2.影響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緯度位置 C.洋流 D.距海遠近?
3.圖示地區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
A.商品谷物農業 B.乳畜業? C.大牧場放牧業 D.游牧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湖北省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近數百萬年來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隆起過程與環境變遷等方面進行了多年科學考察和研究,取得許多最新進展。閱讀青藏高原隆起前后大氣環流圖和相關材料,完成下列問題。(8分)
材料1: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的西風帶情況變化示意圖
材料2: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的“大氣環流”和“高原季風”剖面示意圖
(1)分析圖1,青藏高原隆起前夏季和冬季西風帶的位置的不同之處
(1分),其原因是 (1分)
(2)分析圖2,A B之間的風帶名稱是 。(1分)
(3)青藏高原隆起對我國和亞洲地區產生許多方面的影響。根據題目材料和下面的關聯示意圖。從備選項目中一一對應圖中①②③④序號內容(字母代碼):
① ,② ,
③ , ④ 。(每 空1分,共4分)
A.阻擋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濕氣流深入 B.中亞和西亞粉塵東輸,沉積形成高原
C.改變海陸分布和亞歐大陸輪廓 D.東亞和南亞地區形成最強盛的季風區
(4)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體現了地理環境的 性。(1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