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龍門3+x高考雙綜合訓練地理 題型:043
生態農業是農業的發展方向,太湖平原南部就是傳統的農、牧、副相結合的生態農業經營方式,屬半高田型類型。農諺“金滿田(稻),銀滿塘(魚),珍珠掛在桑枝上(蠶繭)”形象描繪了這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優點,稻田、桑基、魚塘彼此相嵌。利用桑葉養蠶,秋末桑葉作湖羊冬飼料(夏食田埂青草),湖羊皮可出口,蠶絲作絲綢工業的原料,蠶沙可以養魚,羊糞、塘泥可以肥田,構成良性的物質循環。
(1)結合上述材料,將下列各項前的字母填入下圖的方框內,數字填入括號內(每個限填一次):
A.蠶 |
B.湖羊 |
C.魚塘 |
D.出口 |
①羊皮 |
②絲、絲綢 |
③桑葉 |
④蠶沙 |
⑤塘泥 |
(2)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是________、________,消費者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該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特點是________,物質流動特點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新教材新學案 地理③必修 題型:043
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據報道,我國農業區劃辦公室對黑龍江三江平原,內蒙古,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哈密地區共53個縣級單位的1986年和1996年衛星遙感圖像進行了判讀比較,發現上述四省區十年里開墾土地的總面積近200萬公頃(其中開墾草地約120萬公頃,開墾草荒地約80萬公頃),而實際新增的耕地總面積僅100萬公頃。當地群眾看到開墾后被撂荒的土地,心痛地說:“一年開草場,二年打點糧,三年五年變沙梁。”
材料2:1999年,首屆“數字地球”國際會議在北京召開。專家認為,“數字地球”是對地球測繪系統(EOS)、全球定位系統(GPS)與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綜合,實現地球圈層間物質流、能量流與信息流數據的集成,從而實現對全球進行廣泛研究。以農業為例,它在農業信息遙感、太空農業等領域有廣闊的研究前景。一些國家利用資源衛星進行農業資源調查、作物長勢和產量監測等。例如,美國利用資源衛星在估測本國小麥產量的同時,還對其他國家小麥產量進行估測,根據所得數據制定生產布局以及農產品儲運、加工等計劃,確定對外貿易策略,由此每年可獲利數億美元。
根據材料1,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在進行土地資源利用現狀調查時采用了先進的________技術手段。
2.從水分資源狀況分析,以上三個地區除三江平原屬________地區以外,其他地區大部分屬于________和________地區,土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在于________。
3.從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考慮,上述土地被撂荒的地區應采取的合理的針對性措施主要有:________。
A.禁止刨草毀林,杜絕濫墾
B.精耕細作,提高糧食單產
C.筑溝開渠,進行合理灌溉
D.引進耐堿作物品種,改良鹽堿化土地
E.植樹種草,營造防護林
F.采用機械化耕作,禁用化肥農藥
G.退耕還牧,進行合理放牧
根據材料2,回答下列問題:
4.根據材料推測,應用“數字地球”相關技術在“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5.在全球問題的研究中,除農業外,還有哪些領域可以應用“數字地球”的相關技術?
6.試設計一項應用GIS的課題研究項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圖10示意某雛形生態工業園區的產業鏈,箭頭表示物質、能量流動過程,其中虛線箭頭表示副產品或廢氣物的流動。完成36—40題。
36、圖(10)中a、b、c分別代表
A.電廠、化工廠、鹽場 B.鹽場、電廠、化工廠
C.電廠、鹽場、化工廠 D.鹽場、化工廠、電廠
37、該生態工業園區中
A. 發電廠的廢水、廢氣與廢渣得到有效利用 B.制鹽的副產品得到利用
C. 建材廠有效利用了鹽場的廢氣物 D.化工廠的廢氣物得到利用
38、目前我國東部沿海城市的人口增長模式主要是
A“高~高~低”模式 B“高~低~高”模式
C“高~高~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
39、若(圖11)中的①、②、③分別代表某國的產業結構,則下列敘述正確地是:
A.我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產業結構可能是①→②→③
B.①屬工業發達國家90年代的產業結構
C.②、③屬于旅游業發達的國家
D. ③國第一產業占20℅,第三產業占50℅
40、若圖(11)中的①、②、③分別表示某工業布局影響因素的比重(市場、動力和原材料因素比重),則①、②、③所代表的工業其主導因素與圖中相符的是:
A.①有色金屬冶煉廠②糕點廠③棉紡織廠 B.①制糖廠②煉鋁廠③面包廠
C.①鋼鐵廠②電子裝配廠③服裝廠 D.①水產加工廠②啤酒廠③石油加工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