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的保溫效應主要是由于 [ ]
A.大氣中的水汽和CO2吸收太陽輻射的紅外線、臭氧吸收太陽輻射的紫外線而增溫
B.大氣逆輻射是對地面輻射損失熱量的補償
C.大氣中的云層和塵埃對地面輻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氣熱容量大,不容易降溫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黃岡中學作業本 高一地理(上冊) 題型:022
讀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圖,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各序號表示的作用過程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參與②作用的物質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參與④作用的物質作用主要是________。
(3)地面增溫的能量主要來自________;而近地面大氣增溫的能量直接來自________________。
(4)冬天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要暖和一些,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氣中被稱為溫室氣體的是________,這種氣體增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6)大氣對地面的保溫效應主要是通過________實現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甘肅省蘭州市蘭煉一中2009-2010學年高一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地理試題 題型:013
深秋或冬季,霜凍多出現在晴朗的夜晚,主要是:
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強
晴朗的夜晚大氣逆輻射弱
無大氣保溫效應
地面輻射弱,大氣輻射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上海市嘉定區2013年高考一模地理試題 題型:069
2010年6月23日至10月23日,挪威人奧斯蘭和他的團隊利用一艘帆船完成了環北冰洋的航行,有力地說明北極冰融化的程度。
1、6月23日帆船從挪威首都奧斯陸出發,其附近海域有世界著名的大漁場,說出該漁場的名稱及主要成因________。當他們沿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側海域航行,途中看到典型的峽灣地貌景觀,其形成原因主要是________。
2、第①段航行結束時,來到了港口摩爾曼斯克(約68°N),分析其終年不凍的原因________,簡述第②段航行期間經過的沿岸陸地所屬的干濕地區及成因________。
3、奧斯蘭選擇6-10月進行環北冰洋航行的原因________,第②段航行期間帆船速度明顯放慢的原因是________。
4、試描述在第②到第④段航行期間摩爾曼斯克的晝夜長短及變化情況。
________________
5、2011年5月奧斯蘭在“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提到:“1990年我和兩位朋友進行第一次極地探險。那個時候,冰蓋比較厚實,經常能看到3到4米厚的冰蓋。然而到了2007年我們重訪北極地區,測量冰蓋的厚度,得到的結果是多數地區在1.5到2米之間。”北極冰大量融化為全球氣候變暖提供了事實依據,有觀點認為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是對流層大氣中不斷增加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根據“大氣保溫作用示意圖”解釋溫室氣體是如何加劇全球變暖的。
________________
6、溫室效應會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大氣環流的變化以及臺風影響的變化,簡述這些變化可能導致的生態環境的變化以及緩解溫室效應的對策。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