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華北地區某區域等高線圖,完成3~4題。
3.影響圖示鐵路線走向的主要因素有( )
①城鎮布局 ②地形起伏
③河流流向 ④礦產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丁城建港的區位條件有( )
①緯度低,港口水域全年不凍
②位于河流入海口,常年不凍
③地形平坦,便于港口建設
④水陸聯運便利,腹地較廣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某區域等年降水量分布圖,回答有關問題。
(1)描述圖示區域沿40°緯線年降水量的變化特征,并簡要分析其成因。
(2)圖中甲河流是溝通該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試從水文特征分析其利于航運盼條件。
(3)說出圖中A區域與我國華北平原相同的糧食作物;與圖中A區域相比,華北平原的糧食生產特點有何不同?
1934年5月12日,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未有的黑色風暴從圖中B區域刮起,狂風卷著塵土,遮天蔽日。向東部橫掃過去,形成一個東西長2400千米.南北寬l500千米,高3 .2千米的巨大的移動塵土帶,當時空氣中含沙量達40噸/立方千米。風暴持續了3天,掠過了該國2/3的大地,3億多噸土壤被刮走,風過之處,水井、溪流干涸,牛羊死亡,田地龜裂.莊稼枯萎.牲畜渴死,數萬人流離失所。這就是震驚世界的“黑風暴”事件。
(4)我國西北地區4月23日發生了今年以來最強的一次沙塵暴天氣。我國西北地區為避免重蹈該國“黑風暴”生態災難的覆轍,人們應從哪些方面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讀圖和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為了對侵略戰爭提供更有效的支援,日本對華北資源的掠奪更為迫切。煤、鐵等資源是日本掠奪的重點。以原煤為例,1936年,華北向日本及東北輸出原煤為100萬噸。日軍占領華北后,輸出量猛增至400萬至600萬噸。1941年,日本軍方進一步規定華北每年須向日本本土輸送原煤800萬噸。
——摘編自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
材料二 20世紀70年代前,中東(主要為西亞地區)國家的石油資源被西方的壟斷公司獨占。1968年初成立的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在維護成員國個體和整體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到1980年,該組織成員國石油收入達2090億美元,比1970年增加52%。中東石油是重要的戰略資源。為控制石油產地和保障能源安全,主要發達國家在中東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因此,這里戰爭不斷,沖突不斷。這就導致中東各國過高的軍事支出和財政狀況的惡化。
——摘編自高德步《世界經濟通史》
(1)根據材料一,指出日本對華北資源掠奪的主要特征;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日本對中國資源的掠奪造成的嚴重后果。
(2)根據材料二,指出主要發達國家爭奪中東的目的及對中東產油國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末中東產油國為維護石油權益采取了什么重大舉措?綜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70年代前后中東產油國經濟狀況的變化。
(3)綜合以上材料,你對資源問題的重要性有何認識?
左圖是全球風電裝機容量和發電成本變化圖,右圖是某區域風能資源分布圖。
(4)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更加重視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結合圖10說明全球風電裝機容量的變化特點,并從礦物能源供需狀況、技術和環境因素分析其主要原因。
(5)從自然和市場條件分析甲地建設風力發電基地的不利因素。
(6)分析乙地風能資源貧乏的原因。該地正在開發的可再生常規能源是什么?
材料三 近年來,水資源利用中的民生問題引起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為此,我國政府加強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貫徹落實《水污染防治法》,規范取水許可管理,完善水資源綜合規劃,深化水價改革,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推動了飲水安全、節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設。
(7)結合材料三,運用經濟常識分析國家發展民生水利的舉措。
(8)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分析材料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圖1是我國某區域沿不同緯度所做的地形剖面組圖。讀圖回答1~3題。
1.①、③、④、⑤所代表的地形單元分別為( )
A.太行山、山東丘陵、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B.大興安嶺、長白山、內蒙古高原、東北平原
C.賀蘭山、太行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
D.大興安嶺、山東丘陵、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
2.⑤地區作為全國性商品糧生產基地,與太湖平原等地區相比,優勢條件是( )
A.單位面積產量高 B.交通發達
C.水熱條件好 D.大規模專業化生產
3.適宜在⑤地區大面積種植的農作物有( )
A.春小麥、亞麻、甜菜 B.冬小麥、玉米、水稻
C.棉花、春小麥、大豆 D.油菜、茶葉、春小麥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