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作為區域的管理中心主要體現在
[ ]
A.是區域科技、教育、文化活動的中心
B.是各級政權機構的所在地
C.是人口和第二、三產業集中的地方
D.是商業貿易活動發達的地方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2012學年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學高一第二學期第2次月考地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單選題
石家莊市原來不過是獲鹿縣的一個小村莊,1907年正太鐵路建成通車并在石家莊設立站點。后來又有兩條鐵路在此與正太線相交,石家莊成了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成為人口超過百萬的河北省行政中心。而獲鹿縣僅為縣級市。據此回答問題。
【小題1】石家莊市發展成為擁有百萬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A.地處華北平原,地形平坦開闊 | B.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采礦業發達 |
C.鐵路的修建和發展 | D.原有的工農業基礎好 |
A.管理中心 | B.服務中心 | C.經濟增長中心 | D.交通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4屆北京市高一第二學期第2次月考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石家莊市原來不過是獲鹿縣的一個小村莊,1907年正太鐵路建成通車并在石家莊設立站點。后來又有兩條鐵路在此與正太線相交,石家莊成了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成為人口超過百萬的河北省行政中心。而獲鹿縣僅為縣級市。據此回答問題。
1.石家莊市發展成為擁有百萬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A.地處華北平原,地形平坦開闊 B.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采礦業發達
C.鐵路的修建和發展 D.原有的工農業基礎好
2.作為河北省的政治中心,城市在區域中的作用是
A.管理中心 B.服務中心 C.經濟增長中心 D.交通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從1978年到2008年,我國的改革開放走過了30年艱難曲折的歷程。3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使中華大地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區域之間的產業轉移,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對區際商品貿易與區際要素流動的一種替代,又可以促進勞動力、資本與技術在區際間的流動。讀產業轉移過程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
(1)改革開放初期,發生了圖中②的產業轉移,試分析當時珠江三角洲發展加工工業的區位因素。
(2)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珠江三角洲的產業進行了調整,逐步形成了“大珠三角”的概念,加工工業出現了圖中④的產業轉移。試分析這一轉移原因及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材料二
圖1 圖2
材料三 1980年,國家正式確定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立經濟特區。1984年,國家進一步開放天津、上海、福州、廣州、北海等十四個沿海城市。后來,國家又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以及環渤海地區,作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3)據圖1、圖2說明唐朝與清朝前期對外政策的不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朝前期對外政策給中國造成的影響。
(4) 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有何特點?并分析這種格局對我國的影響。
(5)在近現代歷史上,廣州曾兩度對外開放,試分析兩次開放中,中國經濟與世界市場之間的不同關系。
材料四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30年來,國家取得了巨大成就。實踐證明,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6)運用哲學道理,對材料四進行分析。
(原創)改革開放以前,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行政權力無處不在,被稱為“全能型政府”。而現在要求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把政府打造成“服務型政府”。
(7)請說明由過去的“全能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經濟學道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后,中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域--環渤海經濟圈正形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成為拉動中國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讀“環渤海地區略圖”和相關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6分)
材料一 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指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延伸可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以及內蒙古的部分地區,整個大的范圍占據中國國土的12%和人口的20%,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占到全國的1/4。在環渤海地區5800公里的海岸線上,近20個大中城市遙相呼應,數千家大中型企業虎踞龍盤,60多個大小港口星羅棋布,以京津兩個直轄市為中心帶動的兩側扇形區域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業群、港口群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材料二 環渤海地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及黃海的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是我國三大經濟發展區域之一,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約占全國的1/4左右。天津作為其中一個老工業基地,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暴露出產業結構固化、管理機制凝滯等深層次矛盾。市委、市政府有的放矢地制定了“三五八十”階段性的奮斗目標,經過艱苦努力,天津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天津在振興工業方面,充分利用外資嫁接改造調整國有企業,利用項目投資廣泛吸收社會資本,推動了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快了所有制結構調整;濱海新區則注重發揮區位優勢,以高新技術帶動了傳統產業升級。使天津形成了以電子通信、化學工業、生物醫藥為支柱的新的產業格局。
(1)圖中①、②兩大工業基地,試比較兩者在工業結構上的差異。(8分)
(2)試分析青島城市形成和發展的主導區位因素。(2分)
(3)分別指出環渤海經濟圈和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經濟發展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7分)
(4)從自然因素分析環渤海地區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4分)
(5)圖中有我國商品棉的重要生產基地,試分析該地區影響棉花生長的氣候條件。(3分)
(6)外資企業紛紛落戶天津、青島、大連,其共同的優勢區位條件有哪些?(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