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列資料和圖,完成下列問題。? 據瑪多縣水文站觀測:1997年1~3月,瑪多縣附近黃河干流出現首次斷流;1998年10月20日~1999年6月3日,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斷流持續近8個月。其后,黃河源區連續兩年出現黃河干流跨年度長時間斷流。1999年5月,鄂陵湖出口的流量僅0.001米3/秒,鄂陵湖至瑪多縣,斷流干河床長達8千米。? 2000年河源區沼澤濕地及湖泊面積比1976年減少2 748.53平方千米。1998~2001年河源區原有的6 000多個湖泊,干涸了約一半。同時,地下含水層變薄,水循環模式改變,對地表水的調蓄功能降低。? (1)引起該現象主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是什么??????? (2)要改變這種狀況,當前應該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
(1)自然原因:大氣增溫,蒸發加劇。? 人為原因:過度放牧、墾荒以及淘金、施工、亂捕益獸,鼠害猖獗(任答一項即可),導致荒漠化面積擴大。? (2)退牧(退耕)還草;加強環境保護,嚴格限制人口盲目流入,嚴禁破壞性“開發”及“濫捕濫獵”。 |
本題以黃河源頭生態環境惡化為切入點,從自然和人為兩方面,綜合分析黃河源頭生態環境。從文字材料和圖示可看出,近年來,黃河源頭濕地、湖泊、未退化的草甸大幅度減少,荒漠化草甸大幅度增加。其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其中人為原因是主要的。由于過度放牧、墾荒以及淘金、施工、亂捕益獸,鼠害猖獗,導致濕地、湖泊減少,荒漠化面積擴大,減弱了草甸、濕地的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穩定徑流的功能。黃河斷流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涉及上游的生態破壞、中下游過度用水等一系列問題,需綜合考慮。 |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列資料和圖,完成下列問題。
黃河源區圖
圖1-3-4
據瑪多縣水文站觀測:1997年1~3月,瑪多縣附近黃河干流出現首次斷流;1998年10月20日~1999年6月3日,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斷流持續近8個月。其后,黃河源區連續兩年出現黃河干流跨年度長時間斷流。1999年5月,鄂陵湖出口的流量僅0.001米3/秒,鄂陵湖至瑪多縣,斷流干河床長達8千米。
2000年河源區沼澤濕地及湖泊面積比1976年減少?2 748.53平?方千米。1998~2001年河源區原有的6 000多個湖泊,干涸了約一半。同時,地下含水層變薄,水循環模式改變,對地表水的調蓄功能降低。
(1)引起該現象主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是什么?
(2)要改變這種狀況,當前應該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200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閱讀下列材料和圖,完成以下各小題。(共22分)
材料一 中部是我國東西南北交往的通道,這個通道暢通與否,管理體制是否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經營水平是否能讓各方滿意,直接關系到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部地區崛起的意義有:1、為東部一般加工工業的轉移提供適宜的接受地,保障東部產業結構升級順利進行;2、發揮中部裝備制造業的優勢,為西部開發提供迫切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裝備和各種產業裝備;3、為西部特色經濟的發展提供便利的市場、交通條件和相應的金融服務,為東西部的經濟交流提供完善的通道。
材料二 中部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和其他許多農產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是我國主要的能源基地和主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中部崛起應大力實施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戰略,東部的升級、中部的崛起和西部的開發是相輔相成的。應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科學化水平,提高糧食單產,在保證糧食產量的前提條件下,努力發展高效農業,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競爭力。
材料三 應接受東部沿海地區城市發展的經驗和教訓,重點發展小城鎮,更好地發揮大中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實現城鄉經濟的一體化和整個區域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
(1)簡述圖中兩項資源調配對東部發展的作用。(8分)
(2)圖中主要重工業中心發展的區位因素有哪些?(5分)
(3)能否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是整個區域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的一個關鍵點。借鑒浙江的經驗并且結合中部的特點,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9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2013學年浙江效實中學高二上期期末考試地理卷(帶解析) 題型:綜合題
閱讀下列材料和圖,完成以下各小題。
材料一:某區域圖和蘭薩羅特島氣候資料圖。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分析資料和圖,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魯)肅對(孫權)曰:“……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劉表死,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三國志·魯肅傳》
材料二
(諸葛)亮答(劉備)曰:“……今(曹)操已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也。”
——《三國志·諸葛亮傳》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魯肅和諸葛亮對荊州認識的相同之處。
(2)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指出魯肅和諸葛亮提出的戰略目標及實現步驟。
(3)根據材料一、二,分析荊州問題對孫、劉雙方未來關系的影響。
下圖示意古荊州部分地區。
(4)據圖分析古荊州地區的交通區位。
(5)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簡析當時荊州地區的農業發展條件。
材料三
三國時期的荊州地區包括現在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區。這一區域位于我國經濟梯次發展戰略的中部。為統籌區域經濟發展,近年來國家推進“中部崛起”戰略,確定其為重點開發區域,擬加大對該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等財政投入,從而使該地區面臨吸納資源、資金和人才的絕好時機。同時,東部發達地區進入產業升級換代的新階段,也使該地區具有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
改革開放30年來,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戰略的指導下,位于該地區的甲地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表 三次產業產值比重表(%)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 ||
1978年 | 全國 | 28.2 | 47.9 | 23.9 |
甲地 | 51 | 30 | 19 | |
2007年 | 全國 | 11.3 | 48.6 | 40.1 |
甲地 | 29.7 | 33.5 | 36.8 |
(6)根據表,指出甲地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并分析其經濟發展的特點。
(7)運用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的原理,結合材料分析三國時期的荊州地區在當時和現在所處地位的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