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其不良后果的實質是
A. 土地生產力不斷衰減 B. 土壤鹽漬化
C. 沙化土地面積增大 D. 耕地面積減少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材料,回答問題。
下圖是我國某城市土地利用類型和城市空氣質量(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顆粒物)的變化情況。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據圖描述1975年以后該城市空氣質量的變化趨勢,并分析其原因。
(2)我國PM2.5標準采用世衛組織設定最寬限值,《標準》中PM2.5年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分別定為35×10-3mg/m3和75×10-3mg/m3,與世衛組織(WHO)過渡期第Ⅰ階段目標值相同。該城市欲打造宜居城市,簡述改善該城市空氣質量的主要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圖“某年12月26日02時地面天氣形勢圖”。完成下列各題。
(1)此時甲地的天氣特點是( )
A.低溫陰雨
B.寒冷干燥
C.風雪交加
D.晴暖無風
(2)圖示時間北京市的風向是( )
A.東北
B.東南
C.西北
D.西南
(3)下圖中表示北京市在P天氣系統過境期間日平均氣溫變化曲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某區域地理環境演變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引起圖中地理環境演變的原因是( )
①大氣環流 ②海陸位置 ③地殼運動 ④地形的變化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圖示地理環境的演變過程主要體現了( )
A.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B.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C.地理環境的穩定性
D.地理環境的復雜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12月22日,我國某中學地理小組進行太陽高度角和當地經緯度觀測,操作方法是:在操場上選擇一點A處,垂直于地面放置一個竹竿(竿長2米),以竹竿為中心,畫一個半徑為2米的圓圈,將觀測到的竿端點在地面所投影的變化記錄在操場平地上,如下圖所示,據此完成下列問題。
【1】該地的地理坐標約為
A. 122.5°E,21°34’N B. 120°E,45°N
C. 117.5°E,21°34’N D. 120°E,23°26’N
【2】該地一年中有兩次出現“立竿無影”的奇觀,其中一次發生在6月8日前后,另外一次發生的時間為
A. 4月4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 7月6日前后 D. 9月9日前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若利用該地理信息系統進行深埋垃圾場的選址,在下列圖層中應增加( )。
①大氣污染 ②區域規劃 ③造紙廠、印刷廠分布 ④水文地質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隨著我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在生活中越來越依賴手機,右圖為我校一名同學手機地圖APP截圖,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1】該同學想查看育才中學周邊道路情況,對手機界面進行了操作,那么該同學的操作( )
A. 放大了比例尺,縮小了圖幅
B. 放大了比例尺,縮小了區域范圍
C. 縮小了比例尺,放大了圖幅
D. 縮小了比例尺,縮小了區域范圍
【2】該同學利用直尺測量手機屏幕上銀川距固原2.76cm,再利用手機APP測得銀川離固原的直線距離為276km,則此時手機地圖的比例尺為( )
A. 1:1000000 B. 1:10萬
C. 1:10000000 D. 圖上一厘米代表實際10k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構建模式圖,探究地理現象、過程、成因及規律,是學習地理的方法之一.如圖為“某模式圖”,讀圖回答下題.
(1)若此圖為東亞夏季季風環流圖,甲乙位于地球表面,丙丁位于高空,則( )
A.甲處是海洋,乙處是陸地
B.④氣流動力作用上升
C.甲處氣壓較乙處氣壓高
D.②氣流熱力作用下沉
(2)若該圖為海陸間水循環模式,甲乙位于地球表面,丙丁位于高空,則( )
A.環節②參與地表淡水資源的補給
B.環節③將海洋的水輸送到陸地上
C.環節④表示植物的蒸騰作用
D.環節①人類可以施加影響
(3)若該圖為太平洋洋流局部圖,則( )
A.洋流④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作用
B.洋流①的成因為信風吹拂
C.丙處附近形成北海道漁場
D.洋流②為加那利寒流
(4)若此圖為“地殼循環示意圖”,甲為巖漿,乙為變質巖,則( )
A.丙代表沉積巖
B.丁代表巖漿巖
C.②代表變質作用
D.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