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這是在廣西野外考察拍下的照片,所謂“鬼斧神工筑溶洞,鐘乳倒立顯奇功。石筍石柱齊捧場,萬千姿態盡其中!蓖瓿上旅嫘☆}。
【1】圖中巖石按成因分類屬于( )
A.侵入巖B.噴出巖C.沉積巖D.變質巖
【2】關于洞內鐘乳石形成主要外力作用,正確的是( )
A.風力侵蝕—風力沉積B.流水侵蝕—流水沉積
C.流水沉積—風力侵蝕D.風力侵蝕—流水侵蝕
【答案】
【1】C
【2】B
【解析】
【1】圖中顯示,當地拍攝的洞中有鐘乳石、石筍、石柱,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而喀斯特地貌形成于可溶性巖石(石灰巖為主)分布區,因此圖中巖石按成因分類屬于沉積巖,C符合題意;按成因分類,石灰巖不屬于侵入巖、噴出巖、變質巖,排除A、B、D。故選C。
【2】鐘乳石是指碳酸鹽巖地區洞穴內在漫長地質歷史中和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石鐘乳形態碳酸鈣沉淀物。在石灰巖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滲入石灰巖隙縫中,與碳酸鈣反應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氫鈣,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洞頂上滴下來時,分解反應生成碳酸鈣、二氧化碳和水。被溶解的碳酸氫鈣又變成固體巖石,由上而下逐漸增長而成鐘乳石,因此洞內鐘乳石形成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蝕和流水沉積,B正確;洞內鐘乳石形成與風力侵蝕、風力沉積無關,因此A、C、D錯誤。故選B。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地表地貌多溶溝和石芽、天坑和豎井、溶蝕洼地和溶蝕谷地、干谷、峰林、峰叢、孤峰、天生橋;地下水沿可溶性巖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地下洞穴,溶洞中有許多奇特景觀,如石筍、石柱、石鐘乳、石幔等。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某季節我國東部沿海某區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壓面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小題。
【1】關于圖示的判斷,正確的是( )
A.圖中氣壓:丙地>丁地>甲地>乙地B.甲地氣溫高于乙地
C.甲地多晴朗天氣D.乙地盛行下沉氣流
【2】關于圖中氣流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丙兩地之間氣流產生的直接原因是氣壓差
B.乙、丁兩地之間氣流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C.水平氣壓梯度力只影響甲、乙兩地之間的風速
D.產生四地間環流的主要原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海洋滲透能是利用咸水與淡水之間的滲透壓力推動渦輪發電機而獲得的能源。在鹽度大的水城里。滲透發電的效果更好。但在發電廠附近必須有充足的淡水供給。挪威能源集團研發出了獲取這種新綠色能源的技術。目前我國海洋滲透能的研發尚處于初期階段。下圖示意海洋滲透能的工作原理。
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我國依靠滲透能發電最理想的鹽湖是
A.青海西部察爾汗鹽湖B.山西南部運城鹽湖
C.江蘇東部鹽城大鹽湖D.新疆東部巴里坤鹽湖
【2】與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相比,利用海洋滲透能發電的最大優勢是
A.受天氣影響小B.受地域的影響小
C.電站建造成本低D.技術簡單便于操作
【3】我國利用海洋滲透能的天然優勢是
A.有雄厚的經濟基礎B.山地多,地勢起伏大
C.有眾多的內陸湖D.有漫長的海岸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世紀50年代,原蘇聯在西西伯利亞平原及哈薩克丘陵北部地區組織大規模的墾荒。在墾荒初期,人們沒有考慮墾荒區的氣候和土壤等自然條件特點。沒有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結果導致生態平衡失調。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該墾荒區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是( )
A. 森林破壞,生物多樣性銳減 B. 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
C. 風沙危害,土地荒漠化 D. 濕地萎縮,生態功能下降
【2】當地人們在解決上述問題時采取了收獲后在田間留殘茬的方法,這樣做的好處是( )
①減少風的侵蝕 ②防止凍土擴大、墼黾油寥浪 ④降低地面輻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四川達州至重慶萬州高速公路(萬達高速公路)已經全部建成通車。下圖為萬達高速公路穿過川東山區的景觀圖。
回答下列各題。
【1】該路穿越山區時不呈“之”字形,而是逢山開隧道,遇溝建橋,盡量取最短距離。其原因主要是( )
A.節省運營時間,提高運輸效率
B.減少所經聚落,減少拆遷量
C.縮短公路里程,節省建設投資
D.減少對土地占用,保護耕地資源
【2】影響萬達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礙是( )
A.資金B.地形
C.技術D.移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示意我國甲、乙兩區域,回答下列各題。
【1】【1】關于甲、乙兩區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 甲區域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乙區域以雨水補給為主
B. 甲區域河流以春汛為主,乙區域河流以夏汛為主
C. 甲區域以內流河為主,乙區域以外流河為主
D. 甲區域水系呈向心狀,乙區域水系呈放射狀
【2】【2】甲、乙兩區域分別盛產棉花和天然橡膠,其共同的區位優勢是( )
①夏季熱量充足②勞動力價格較低 ③農業科技發達④農業機械化程度高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3】【3】
A. B兩地是我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國家重點扶貧地區,制約兩地經濟發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氣候③對外聯系不便 ④生產方式落后 ⑤水資源短缺
A.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2018年宜賓市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組織甘孜州研學活動。參與同學在游記中描述如下:“進入甘孜州大巴車多數時間都是在盤山公路上行駛,接近最高處經過很多隧道……”。下圖為研學活動行程路線示意圖。
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推測行程中最崎嶇的路段可能是
A. 宜賓—康定B. 康定—雅江
C. 雅江—理塘D. 理塘—景區
【2】從安全角度來看,在最高處附近建隧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避開
A. 滑坡路段B. 大霧路段
C. 強風路段D. 冰雪路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自然生態服務功能、環境質量安全、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實行嚴格保護的空間邊界和管理限值,以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下圖為江蘇省生態保護紅線分布圖。
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有關江蘇省生態保護紅線分布特點,敘述正確的有
A. 陸上水域面積大于海上水域面積B. 山地丘陵區面積大于平原面積
C. 鹽城等地灘涂面積占比較高D. 林地主要集中江蘇南部地區
【2】蘇南地區保障生態保護紅線的措施有
A. 確保人口、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
B. 促進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增強經濟產出能力
C. 涉及的生態系統各部門各自采取分塊式管理方式
D. 通過信息技術加強對生態紅線動態監管和監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示意我國四大區域城市化速度的階段差異。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甲、乙、丙、丁依次表示( )
A. 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東北地區、西部地區
B. 東北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東部地區
C. 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部地區、東北地區
D. 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
【2】1990~2000年丁地區的城市化速度與其他地區存在明顯反差,與此直接的相關事件是( )
A. 人口的大量外遷 B. 礦產資源的枯竭
C. 環境質量的惡化 D. 老工業基地衰落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