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綠色革命”,旨在解決
[ ]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活題巧解巧練·高考地理 題型:022
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英國原來并不生產棉花,這從英文“棉花”(cotton)一詞含義的變化也反映出來,直到17世紀,cotton一詞還是指英格蘭北部的粗羊毛制成的呢絨。后來棉花從外國輸入后,它才有了現代的詞義。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國家,后來棉花從印度傳到了地中海各國。到14世紀又傳到了費蘭德斯。16世紀末,費蘭德斯的一些工人移居英國,才把棉紡織業傳到了英國。到17世紀中葉,英國人在曼徹斯特建立了自己的綿紡織工業。在此之前,英國人穿的棉織品都是從印度輸入的印花布。這時英國人已有了自己的棉紡織工業,原棉也非來自東方,而是從新的棉花產地南美洲輸入。
材料二 1870~1900年,德國的重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煤的開采量從3400萬噸增至1.49億噸,鋼產量從17萬噸增至665萬噸,鐵產量從139萬噸增至852萬噸。從19世紀90年代起,機器制造業的發展特別迅速,其中電機制造業和造船業的發展尤為突出。
材料三 過去的工業區常常是集中在煤鐵資源較豐富的地方。如美國的五大湖區,蘇聯的烏拉爾區、頓巴斯區等。而新興工業區則是按人才、交通、環境等條件來建設。如美國(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電子工業基地“硅谷”,位于舊金山以南斯坦福大學附近,在這長48公里、寬16公里的谷地內,集中了1700多家電腦、半導體的生產廠家,占美國同類工業產值的96%,其電器產品占世界產量的1/4。美國西部、南部的人口隨著新技術產業的興起而猛增,1980年第一次超過了原來經濟先進的北部和東部,美國計劃以“硅谷”為中心建立從加利福尼亞到德克薩斯、波士頓、紐約、芝加哥的技術帶。
(1)根據材料判斷,三次科技革命中產生了哪些新興產業部門?
(2)三次科技革命中分別出現了哪些典型的工業區?
(3)從哲學上講,科技革命為什么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4)說明三次科技革命時中國處于什么歷史時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中國與印度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兩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國民經濟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回答下列問題:
(1)讀“中印某農作物的主要分布區圖”,說出A、B兩地區的農業地域類型并簡述形成該農業地域類型共同的區位條件。(8分)
(2)自1978年起到21世紀初,中印兩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2001年中國農業增加值達到14610億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了1.85倍;全國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29356億元,比1978年增長近140倍。中國的糧棉產量居世界首位。
印度自60到80年代相繼進行了“綠色革命”(種植業)、“白色革命”(牛奶生產合作)、“藍色革命”(水產養殖業)。1994年印度用于農業研究的經費占GDP的比重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印度農業科技信息系統為農戶提供網絡交易平臺及種植技術等各種信息。今天的印度已經從一個嚴重缺糧的國家實現了糧食的基本自給。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與印度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1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2009年9月l0日世界經濟論壇大連夏季達沃斯年會開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夏季達沃斯論壇年會是世界經濟論壇在達沃斯以外舉行的全球性會議。此次大連達沃斯年會的主題是“重振增長”。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的世界頂級軟件技術紛紛落戶大連市,在大連設立跨國公司和廠址。大連將逐漸形成以英特爾項目為核心的、亞洲重要的、國際一流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和亞洲集成電路集散地。
材料二:“振興東北要從發展現代農業開始”。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黑龍江墾區位于小興安嶺山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區,有耕地4000萬畝,林地1406萬畝,草原577萬畝,水面424萬畝,墾區將圍繞“糧、牧、企”的結構模式對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實現從“北大荒”走向“北大倉”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構想。
材料三:渤海灣周邊地區圖
(1)試分析大連軟件產業迅速發展的區位優勢。
(2)《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充分利用現有的港口條件和優勢,把大連建沒成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請簡要分析大連港與天津港相比,大連港具有哪些優勢?
(3)黑龍江墾區應采取哪些農業發展措施,實現從“北大倉”走向“北大商”?
材料四:2009年達沃斯論壇的五大支柱內容之一是重新思考亞洲發展模式。歷史上古代東亞對人類文明有獨特的貢獻,華夏文明或稱中華文明是東亞文化的主流……中華文明所處地形復雜,族群眾多,但它在歷史上長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征,如精耕農業,統一帝國,儒家倫理,歷經磨難而未中斷,彪炳于世界,貢獻于人類。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馬克思《世界文明史》
(4)結合材料四,用史實簡要說明中華文明的主要特征。
材料五:20世紀60~90年代,除日本以外,原來處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許多地區經濟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時期。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呈現出各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
(5)根據所學知識,簡要概括出這一時期新加坡(韓國)、印度和西亞發展經濟呈現出哪幾種不同的經濟模式?
材料六: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28日出席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2010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并發表特別致辭,呼吁國際社會合作包容,共創未來,促進世界經濟健康復蘇和持續發展。他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的經濟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各國的政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只有實現全球經濟復蘇,才能鞏固一國經濟復蘇。
(6)分析國際社會合作包容,共創未來,促進世界經濟健康復蘇和持續發展的經濟學依據。
材料七:李克強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回顧去年,我們堅定信。、迎難而上,保持了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I劃今年,我們有能力處理復雜局面,繼續保持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展望未來,我們有條件實現中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金融危機對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一次發展的機遇。
(7)請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知識,任選二個角度探討如何應對金融危機,實現轉“危”為“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下表反映了世界人口最多的10個國家人口數量及自然增長率情況(據《2002年世界人口狀況》)。
國家 | 2002年人口數(億) | 人口自然增長率(%) | ||
1990—1995年 | 1995—2000年 | 2000—2005年 | ||
中國 | 12.95 | 1.10 | 0.91 | 0.75 |
印度 | 10.41 | 1.86 | 1.64 | 1.41 |
美國 | 2.88 | 1.00 | 0.83 | 0.71 |
印度尼西亞 | 2.17 | 1.54 | 1.43 | 1.22 |
巴西 | 1.74 | 1.49 | 1.31 | 1.20 |
巴基斯坦 | 1.48 | 2.68 | 2.77 | 2.50 |
俄羅斯 | 1.47 | -0.03 | -0.16 | -0.19 |
孟加拉國 | 1.43 | 3.10 | 2.00 | 2.10 |
日本 | 1.27 | 0.16 | 0.17 | 0.10 |
尼日利亞 | 1.51 | 2.57 | 2.38 | 2.24 |
材料二:美國國內曾出現過四次人口遷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紀中期人口大規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人口由鄉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東北部人口大量遷往南部和西部地帶。20世紀70年代以后,又出現人口向東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現象。
材料三:2007年10月17日,美國人口總數達到3億。有美國媒體將此樂觀地稱作“一個新的里程碑”。一些評論家認為,美國人口突破3億大關,象征著美國比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上更具活力。
(1)材料一所述國家中,人口再生產類型屬現代型的有幾個?中國和俄羅斯人口問題的主要表現分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國國內第二次和第四次人口遷移高潮的原因分別是什么?為什么20世紀70年代以后,又出現人口向東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現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些評論家認為,美國人口突破3億大關象征著美國比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上更具活力。分析上述觀點的主要依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