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列資料和圖,完成下列問題。
黃河源區圖
圖1-3-4
據瑪多縣水文站觀測:1997年1~3月,瑪多縣附近黃河干流出現首次斷流;1998年10月20日~1999年6月3日,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斷流持續近8個月。其后,黃河源區連續兩年出現黃河干流跨年度長時間斷流。1999年5月,鄂陵湖出口的流量僅0.001米3/秒,鄂陵湖至瑪多縣,斷流干河床長達8千米。
2000年河源區沼澤濕地及湖泊面積比1976年減少?2 748.53平?方千米。1998~2001年河源區原有的6 000多個湖泊,干涸了約一半。同時,地下含水層變薄,水循環模式改變,對地表水的調蓄功能降低。
(1)引起該現象主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是什么?
(2)要改變這種狀況,當前應該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1)自然原因:大氣增溫,蒸發加劇。
人為原因:過度放牧、墾荒以及淘金、施工、亂捕益獸,鼠害猖獗(任答一項即可),導致荒漠化面積擴大。
(2)退牧(退耕)還草;加強環境保護,嚴格限制人口盲目流入,嚴禁破壞性“開發”及“濫捕濫獵”。
本題以黃河源頭生態環境惡化為切入點,從自然和人為兩方面,綜合分析黃河源頭生態環境。從文字材料和圖示可看出,近年來,黃河源頭濕地、湖泊、未退化的草甸大幅度減少,荒漠化草甸大幅度增加。其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其中人為原因是主要的。由于過度放牧、墾荒以及淘金、施工、亂捕益獸,鼠害猖獗,導致濕地、湖泊減少,荒漠化面積擴大,減弱了草甸、濕地的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穩定徑流的功能。黃河斷流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涉及上游的生態破壞、中下游過度用水等一系列問題,需綜合考慮。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九寨溝位于岷山主峰雪寶頂北側(圖9)。第四紀冰川在巨厚的石灰巖基礎上雕塑了現代地貌的雛形,其后在地殼抬升和流水侵蝕切割、溶蝕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山高谷深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巖受到流水侵蝕、溶蝕和淀積等綜合作用,形成的獨特地形)景觀。景區海拔2000到4700米,林木繁茂.湖泊、泉、瀑錯落其間。
描述九寨溝景區的深秋景觀。
說明九寨溝深秋景觀形成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地理(全國大綱卷) 題型:綜合題
(60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材料二
圖6示意靈渠位置。
圖6
(3)從軍事角度指出秦開鑿靈渠的主要目的,說明原因。(12分)
(4)說明靈渠的開鑿對當時區域間聯系的意義。(8分)
材料三:白駒過隙越千年,往事如煙話滄桑,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現在已成為擁有超過6000萬人口的中國最密集的城市群,年工業生產總值超過7000億美元的“世界工廠”。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區利用國家賦予的優惠政策,毗鄰香港的獨特區位優勢,低廉的土地成本和內地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來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大力發展出口導向型的“三來一補”貿易,逐步在家電、電子信息、玩具、服裝等產業領域形成巨大的生產規模,占據叾較大的國際市場份額,創立了快速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模式,促進了珠江三角洲經濟的快速發展,但近年來,對珠三角上述地區經濟發展模式的爭論逐步增多,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這一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反思。
(6)結合材料和所學經濟知識,聯系當前實際對該經濟發展模式進行簡要分析。(1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屆北京市朝陽區高三第一次綜合練習文綜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36分)馬鈴薯作為第四大糧食作物,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圖為我國馬鈴薯優勢區域分布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馬鈴薯適應性強,在不適合大多數農作物生長的環境下,也可以種植并獲得一定的產量。我國馬鈴薯優勢區域與地質災害多發區的分布范圍大體一致。
(1) 指出我國馬玲薯分布面積的比重居前三位的省級行政區簡稱
(2) 指出馬鈴薯優勢區域的主要地質災害類型,并結合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分析其形成原因。(9分)馬鈴薯的生產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
(3) 結合表1,比較圖中甲、乙兩地馬鈴薯的生產特點及其形成條件,任選其一完成表2內容。(8分)
表1 :甲、乙兩地馬鈴薯生產情況比較
表2:(在答題紙表中作答)
某超市連鎖企業與乙地簽訂投資協議,幫助其引進優質馬鈴薯品種,培訓種植技術,建設薯片和淀粉加工廠,利用馬鈴薯葉稈發展養豬業并獲得肥料。馬鈴薯及其加工品按合同價格收購,不受市場波動影響。
(4) 簡述該協議的實施對乙地區域發展的影響(8分)
(5) 依據“2010年某市馬鈴薯價格生成與變化資料,指出馬鈴薯從生產到消費的環節中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提出降低馬鈴薯零售價格的的主要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分析資料和圖,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魯)肅對(孫權)曰:“……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劉表死,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三國志·魯肅傳》
材料二
(諸葛)亮答(劉備)曰:“……今(曹)操已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也。”
——《三國志·諸葛亮傳》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魯肅和諸葛亮對荊州認識的相同之處。
(2)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指出魯肅和諸葛亮提出的戰略目標及實現步驟。
(3)根據材料一、二,分析荊州問題對孫、劉雙方未來關系的影響。
下圖示意古荊州部分地區。
(4)據圖分析古荊州地區的交通區位。
(5)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簡析當時荊州地區的農業發展條件。
材料三
三國時期的荊州地區包括現在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區。這一區域位于我國經濟梯次發展戰略的中部。為統籌區域經濟發展,近年來國家推進“中部崛起”戰略,確定其為重點開發區域,擬加大對該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等財政投入,從而使該地區面臨吸納資源、資金和人才的絕好時機。同時,東部發達地區進入產業升級換代的新階段,也使該地區具有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
改革開放30年來,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戰略的指導下,位于該地區的甲地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表 三次產業產值比重表(%)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 ||
1978年 | 全國 | 28.2 | 47.9 | 23.9 |
甲地 | 51 | 30 | 19 | |
2007年 | 全國 | 11.3 | 48.6 | 40.1 |
甲地 | 29.7 | 33.5 | 36.8 |
(6)根據表,指出甲地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并分析其經濟發展的特點。
(7)運用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的原理,結合材料分析三國時期的荊州地區在當時和現在所處地位的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列資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 美國人口增加和人口平均壽命圖。
材料二 美國部分地區人口分布圖。
材料三 美國人口來源比例圖。
(1)根據材料,簡要概括美國人口的特點。
(2)我國某社區居民,對美國復雜的人種來源很感興趣,但又缺乏了解,請你完成下表,運用所學知識,向他們作出解釋。
人種 | 時間 | 主要原因 | |
黃種人 | 土著人 | 約1萬年前 | 受自然食物吸引,踏著白令海峽冰橋到達美洲 |
華人 | 19世紀 | ||
白種人 | 歐洲人 | 15世紀 | |
黑種人 | 非洲人 | 16世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