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圖為“某城市建設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圖”。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1】【1】城市建設導致了當地
A. 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B. 地面徑流匯集速度減慢
C. 蒸發量增強 D. 地下水位上升
【2】【2】城市建設后地面徑流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生活用水量增加 B. 植被覆蓋率增加
C. 城市熱島效應 D. 降水下滲量減少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2年9月10日《新京報》:中俄原油管道新通道開啟,最多年輸油3 000萬噸。讀中俄原油管道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過去選擇鐵路運輸,現在選用管道運輸有哪些優點?
(2)修建中俄輸油管道,沿途需要克服哪些困難?
(3)簡要分析中俄原油管道投入運營對我國的重要意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大學地理系科考隊暑假期間對廬山及圖示地區進行了地質、地貌、水文等野外考察。據此完成下列問題。
(1)出發前老師提示:“此次考察要注意安全,特別是A區域常常出現火山噴發、地震等地質災害”,請你幫助解釋其中的原因。
(2)當同學們到達B山山麓地帶休息時,老師要求對照“我國東部某地海陸分布剖面示意圖”,說出B處地貌形態形成的原因。
(3)同學們在攀登B山中,依次觀察到的自然植被可能是常綠闊葉林、___________、山地針闊混交林、山地針葉林、高山草甸。同學們到達B山頂時,發現從山下帶來的密封食品包裝袋鼓起來了。請你解釋其原因。
(4)在撰寫《考察報告》時,甲、乙兩位同學對“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變化與他們在火車上看到的自徐州到吐魯番的植被變化”這一現象的解釋持不同的觀點。甲同學認為:這種現象體現了同一種地域分異規律,成因也完全相同;而乙同學則認為:這種現象體現了不同的地域分異規律,成因也不相同。
你贊成誰的觀點?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面為地球公轉軌道及冬、夏至太陽光照示意圖(陰影表示黑夜)。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左、右兩幅太陽光照圖中,晨昏線 表示晨線的是。
(2)左圖表示北半球(節氣),該日山東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是。
(3)右圖D,E,F三地中,自傳線速度最大的是 , 正午太陽高度最小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世界兩個區域海陸分布簡圖(陰影代表海洋)。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據圖中信息判斷,甲、乙兩地距離約為( )
A.520千米
B.5800千米
C.5200千米
D.580千米
(2)對圖中Ⅰ、Ⅱ所在國描述正確的是( )
A.兩國的經濟部門中都以第一產業為主
B.兩國都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C.兩國都以黑種人為主
D.兩國都位于世界重要航線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據最近發表在PNAS期刊上的一篇論文,人類僅占生物量的0.01%,但人類文明誕生至今卻毀滅了83%的野生動物和一半的植物。地質歷史上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規模滅絕時期是( )
①古生代末期 ②中生代末期 ③新生代末期 ④侏羅紀末期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有關地震波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地震波是一種無線電波
B.地震波傳播速度發生變化,說明傳播的介質的狀態發生變化
C.橫波傳播速度較慢,但可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
D.縱波傳播速度較快,但只能通過固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某地區的植被多呈斑塊分布的特征。在自然降水條件下,該地區結皮斑塊產生的徑流、侵蝕產物、有機質、氮及溶解養分中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叢斑塊截獲。下圖為該地區植被呈斑塊狀分布的山坡。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形成a處堆積物的地質作用最可能是
A. 風力作用 B. 流水作用
C. 冰川作用 D. 風化作用
【2】b處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A. 增加濕度和徑流 B. 減小風速和沙塵
C. 阻止冰川和固沙 D. 攔截徑流和泥沙
【3】從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該地區最可能位于
A. 荒漠地區 B. 沿海地區
C. 濕地區 D. 地區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