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資源
[ ]
A.是財富之母
B.是土壤資源
C.不同類型的形成僅取決于自然條件差異
D.是可再生資源,無論怎樣利用都不會降低其生產力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04年高考紅皮書·地理 題型:013
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設是我國能源建設的重點之一。據此回答下題。
1.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的優勢是
①資源優勢 ②農業基礎優勢 ③交通優勢 ④開采條件良
[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2.山西能源基地經濟發展的關鍵是
①加強原煤的生產和輸出②優化工業結構③延長生產鏈④禁止濫砍濫伐,保護植被
[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3
.關于能源開發對山西生態環境的影響及治理措施的敘述,正確的是①開采露天礦要剝離表土,易造成水土流失
②礦井巷道基本上不會引起水土流失
③可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來保護礦區環境
④對礦區廢棄地的復墾可能導致土地退化
[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分析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產業發展特點與條件的有關圖文資料,并回答問題。
20世紀80年代,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簡稱珠三角)通過大量引進外資、外企,從一個工業基礎薄弱的地區發展成以工業為主導的地區。20世紀90年代以來,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國際產業結構調整與轉移的機遇,及時調整了產業結構和工業部門結構,成為我國重要的輕工業和外貿出口基地.外貿依存度遠遠高于長江三角洲經濟區。
步入新世紀,珠三角的經濟繼續高速發展,2000年珠三角創造的生產總值(GDP)7361億元,2004年為13394億元。為了謀求經濟的更快發展,進一步實現珠三角與內地和港澳地區在資源、資金、技術、市場、勞動力等方面的互補,有些專家認為珠三角可以構建聯合周邊地區的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簡稱泛珠三角)新格局。
(1).珠三角歷來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根據農業生產地域類型分類,珠三角的農業 屬于 農業。這里多數地區農業雖然機械化程度較低,但 程度高,單位面積產量高。
(2).基塘農業是珠三角的農業特色,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當地 (單項選擇)
A.肥沃的土壤 B.低洼的地勢 C.發達的科技 D.便捷的交通
(3).20世紀80年代,珠三角的工業為 密集型產業主導的出口加工型工業,主要工業部門為 工業。
(4).20世紀80年代,珠三角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是 (多項選擇)
A.當地雄厚的工業基礎 B.豐富的礦產資源
C.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 D.外來資金、設備與技術
(5).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新一輪產業結構的調整,珠三角工業發展呈現了以 密集型為主導的特點,尤其以 業部門最為突出。
(6).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長,2004年GDP約是2000年的 倍。同時,珠三角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具體表現為 。
(7).目前,珠三角的經濟發展面臨著—些困難,具體表現有 (多項選擇)
A.能源供應相對緊張 B.南嶺阻隔水陸交通
C.勞動力素質較低 D.外向型經濟比重較低
(8).近年來有些專家主張構建的泛珠三角,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海南、廣西、貴州、四川、 和 等9省區以及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
泛珠三角的構建對珠三角發展的積極意義是 (至少答兩點);對新融入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是 (至少答兩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我國自然資源的種類多、數量大,但人均量不足,據此回答1-3題。 1.我國鉀肥生產最主要的地區是 ( ) A.青海察爾汗 B.甘肅蘭州 C.山西太原 D.四川自貢 2.下列屬于“海洋農牧業”的是 ( ) ①在近海捕撈多種經濟魚類 ②海上“種植”海帶 ③在海上“放牧”蝦群 ④遠洋捕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下列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措施,表示正確的是 ( ) ①在荒涼的陡坡上開墾耕地 ②在宜林荒坡上植樹造林 ③農村新建的居民住宅區,盡可能移到荒坡上修建 ④為了提高草場利用率,盡可能增加放牧牲畜的數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我國某年三個地區的人口密度和人均土地資源情況表和圖,回答下列問題。
地區 | 人口密度 (人/km2) | 人均耕地 (畝/人) | 人均草地 (畝/人) | 人均林地 (畝/人) |
A | 202 | 1.4 | 0.2 | 0.3 |
B | 160 | 1.1 | 1.1 | 1.8 |
C | 6 | 0.3 | 45 | 36 |
(1)從圖中甲、乙、丙、丁四地選出與上表A、B、C三地區人口密度和人均土地資源情況相符的:A可能位于圖中 地,B位于 地,C位于 地。
(2)[多選]甲區域最易發生的環境問題有( )
A.風沙 B.干旱
C.臺風 D.鹽堿
(3)丙地區的山地丘陵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是 ( )
A.風沙危害 B.水土流失
C.土地鹽堿化 D.地面沉降
(4)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乙所在的平原地區和丁地區兩地在發展農業生產時應該注意的問題是:
乙 ;
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上海市青浦區2010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質量抽查考試 題型:材料閱讀
分析有關遼寧沿海經濟帶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圖表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2009年7月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包括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等沿海城市在內的遼寧沿海經濟帶,地處環渤海地區重要位置和東北亞經濟圈關鍵地帶,資源稟賦優良,工業實力較強,交通體系發達。加快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對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完善我國沿海經濟布局,全面參與東北亞及其他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提升東北地區對外開放水平,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材料二:2008年2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準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又一個重大舉措。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主要包括南寧市、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所轄區域范圍,同時涵蓋玉林市、崇左市的交通和物流,土地面積4.25萬平方公里,海域總面積近1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595公里,人口1250多萬。廣西給自己新的歷史定位:“西南出海通道”、中國最開放的前沿陣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和中心樞紐。
1.填表比較遼寧沿海經濟帶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區位條件
|
遼寧沿海經濟帶 |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 |
地理位置 |
中國沿海的最北端,是東北地區的最便捷出海口 |
中國沿海的最南端,是西南地區的最便捷出海口 |
地形區 |
|
|
氣候類型 |
|
|
農業地域類型 |
|
|
2.簡述20世紀70年代以前影響遼寧省鋼鐵、機械工業的區位因素,并指出這個時期遼寧省鋼鐵、機械工業區位選擇的最主要因素。
3.下列景觀圖,在廣西不能看到的是………………………………………………………( )
A B C D
4.根據材料信息,簡述廣西發展煉鋁工業的有利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