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集約用地,不僅關系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而且關系國家長遠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根據2008年10月23日國務院印發的《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別保持在18.18億畝和18.05億畝。結合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3分)
材料一 下面為我國耕地集中分布區示意圖。
材料二 下面為近年來我國耕地面積變化情況(左圖)和耕地減少因素構成圖(右圖)。
(1)從材料一可看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最大的地區是________;②③⑤三個地區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國耕地減少最多的年份是________年。(4分)
(2)為實現全國耕地保有量2010年和2020年分別保持在18.1892億畝和18.05億畝的目標,應該采取哪些有效措施?(4分)
(3)生態退耕導致耕地減少,但從長遠意義來看,生態退耕有利于改善環境的質量。簡要分析生態退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5分)
解析: 第(1)小題從圖中找出相關信息即可。第(2)小題,保護耕地的措施要根據耕地減少的原因對癥下藥。第(3)小題,根據生態退耕的類型分別對其影響進行分析。
答案: (1)① 建設占用耕地(城市化進程加快,非農用地增加) 2003
(2)建立災害預警系統,加快生態治理步伐,減少災毀耕地;加強土地資源管理,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提倡農村住房公寓化。
(3)生態退耕有利于擴大森林、草原面積,在干旱地區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在水土流失地區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生態退耕有利于擴大湖泊、沼澤面積,增加蒸發量、降水量和河流徑流量,使水循環活躍,保護生物資源的多樣性,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每年的6月25日是我國的全國土地日,2008年全國土地日年宣傳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堅守耕地紅線”,2009年的是“保障科學發展,保護耕地紅線”。連續兩年都與耕地紅線緊密相關。國土資源部表示,為了保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地方政府必須采取一切措施集約、節約用地。目前,我國耕地只有18.27億畝,人均僅有1.39畝,還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耕地保護形勢非常嚴峻。分析下表,回答4一6題。
我國建設占用耕地較大的兩種土地利用類型是
①大型工程②城市化⑧交通道路④水利工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生態退耕較多的省區是
A.廣東 B.江蘇 C.遼寧 D.內蒙古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六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節約集約用地,不僅關系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而且關系國家長遠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在土地問題上,我們絕不能犯不可改正的歷史性錯誤,遺禍子孫后代。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①大面積圍墾沿海濕地②加強土地資源管理,禁止建設用地③建立災害預警系統,減少災毀耕地④提倡農村住房公寓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年海南省高二第一次質量檢測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節約集約用地,不僅關系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而且關系國家長遠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根據2008年10月23日國務院印發的《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別保持在18.18億畝和18.05億畝。結合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1分)
材料一:我國耕地集中分布區示意圖(圖甲)。 (注:陰影部分表示耕地)
材料二:近年來我國耕地面積變化情況(圖乙)和耕地減少因素構成圖(圖丙)。
(1)②③⑤地區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 。 (2分)
(2)簡要說明我國耕地集中分布區有利于種植業發展的共同自然條件。(3分)
(3)為實現全國耕地保有量2010年和2020年分別保持在18.18億畝和18.05億畝的目標,應該采取哪些有效措施?(3分)
(4)生態退耕導致耕地減少,但從長遠意義來看,生態退耕有利于改善環境的質量。簡要分析生態退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專項題 題型:材料分析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2008年6月25日是第18個全國土地日,宣傳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堅守耕地紅線。”國土資源部表示,為了保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地方政府必須采取一切措施集約、節約用地。目前,我國耕地只有18.27億畝,人均僅有1.39畝,還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耕地保護形勢非常嚴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六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節約集約用地,不僅關系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而且關系國家長遠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在土地問題上,我們絕不能犯不可改正的歷史性錯誤,遺禍子孫后代。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①大面積圍墾沿海濕地②加強土地資源管理,禁止建設用地③建立災害預警系統,減少災毀耕地④提倡農村住房公寓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