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古代黃河流域和黃土高原的環境怎樣呢?古代詩歌《伐檀》中唱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砍呀,伐呀,昔日林草茂密的黃土高原變成了許多溝壑縱橫的荒山禿嶺,昔日清澈照人的河水變成了滾滾奔流的“黃水”,母親河變成了懸在下游兩岸人民頭上的利劍~“地上懸河”。
材料二 黃土高原景觀
(1)黃河中下游地區降水主要是由_______天氣系統所帶來的,其形式主要表現為________。
(2) 構成黃土高原的土壤主要是________,具有________特性,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3)河流在黃土高原地區主要起________作用,在下游平原地區則主要起________作用(地質作用)。
(4)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濫砍濫伐濫墾殖,破壞地表植被B.氣候濕潤,夏季多暴雨
C.黃土疏松,易被侵蝕 D.植被稀少,徑流不穩定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龍門3+x高考雙綜合訓練地理 題型:043
我國古代居民大規模遷移活動有兩個流向,一是由北方遷到黃河流域,一是由黃河流域遷到長江流域。
(1)這兩種遷移相同的后果是
[ ]
A.使民族成分復雜,民族矛盾加劇
B.使人口分布趨于平衡
C.促進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
D.使少數民族政權增多
(2)有關人口遷移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三:①經濟因素;②政治因素;③軍事因素。材料中的由“黃河流域遷到長江流域”的主要原因是
[ ]
(3)有關人口遷移方式大致說來有二:A.政府有組織有計劃地組織遷移;B.自發遷移。上述大規模遷移是屬于________。
(4)寫出與上述遷移活動方式不同的史實一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圖文資料,
回答問題。(30分)
材料一:農作物熟制:指一定時間內,作物正常生長收獲的次數。一年內,作物正常生長,只收獲一次的,叫一年一熟制,依此類推。下圖為我國局部地區農作物熟制分布圖。
材料二: 重慶市涪陵區是聞名遐邇的“榨菜之鄉”。而宜昌在19世紀末就成為中國第一個涪陵榨菜銷售市場,至今仍是主要集散市場。
材料三: 8000~10000年前的青藏高原,曾經水草豐美,古人類在廣闊的草原上過著狩獵生活,后來隨著高原的不斷隆起,氣候變得寒冷干燥,人類被迫遷出。一部分向東進入黃河流域,并逐步同化,形成了統一的漢民族;一部分向南進入“藏彝大走廊”,不斷地分化、演變形成了藏、彝、羌、怒、普米、獨龍、珞巴、門巴、哈尼、納西等數十個少數民族。其中摩梭人和扎巴人還較為完整地保留著母系社會形態,納西族仍然保留著迄今為止世界上形態最原始的“東巴文”象形文字系統……(《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7期)
材料四:“茶馬古道”是云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漢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樣;藏地民諺有“漢家飯果腹,藏家茶飽肚”之說。早在漢唐時,這條以馬幫運茶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發揮作用了。
材料五:如圖
(1)根據材料一,分析A地區農作物一年三熟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宜昌形成榨菜集散市場的條件。(4分)
(3)讀材料,試根據茶樹的生長習性及西藏地區的氣候特征分析藏地不產茶的原因。結合藏民的主要農業活動和膳食結構特點分析藏民嗜茶的原因。(8分)
(4)從地理角度分析,藏彝走廊地區在人類遷徙過程中,為什么成了“少數民族的孵化器”。(4分)
(5)馬幫運輸很長時間以來成為茶馬古道所經地區較為單一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其原因有那些?(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3-2014學年浙江省高三上學期第三次統練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圖文資料,
回答問題。(30分)
材料一:農作物熟制:指一定時間內,作物正常生長收獲的次數。一年內,作物正常生長,只收獲一次的,叫一年一熟制,依此類推。下圖為我國局部地區農作物熟制分布圖。
材料二: 重慶市涪陵區是聞名遐邇的“榨菜之鄉”。而宜昌在19世紀末就成為中國第一個涪陵榨菜銷售市場,至今仍是主要集散市場。
材料三: 8000~10000年前的青藏高原,曾經水草豐美,古人類在廣闊的草原上過著狩獵生活,后來隨著高原的不斷隆起,氣候變得寒冷干燥,人類被迫遷出。一部分向東進入黃河流域,并逐步同化,形成了統一的漢民族;一部分向南進入“藏彝大走廊”,不斷地分化、演變形成了藏、彝、羌、怒、普米、獨龍、珞巴、門巴、哈尼、納西等數十個少數民族。其中摩梭人和扎巴人還較為完整地保留著母系社會形態,納西族仍然保留著迄今為止世界上形態最原始的“東巴文”象形文字系統……(《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7期)
材料四:“茶馬古道”是云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漢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樣;藏地民諺有“漢家飯果腹,藏家茶飽肚”之說。早在漢唐時,這條以馬幫運茶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發揮作用了。
材料五:如圖
(1)根據材料一,分析A地區農作物一年三熟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宜昌形成榨菜集散市場的條件。(4分)
(3)讀材料,試根據茶樹的生長習性及西藏地區的氣候特征分析藏地不產茶的原因。結合藏民的主要農業活動和膳食結構特點分析藏民嗜茶的原因。(8分)
(4)從地理角度分析,藏彝走廊地區在人類遷徙過程中,為什么成了“少數民族的孵化器”。(4分)
(5)馬幫運輸很長時間以來成為茶馬古道所經地區較為單一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其原因有那些?(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消除資源環境威脅,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材料一 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近期目標是,到2010年,堅決控制住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發展。生態環境特別惡劣的黃河、長江中下游水土流失重點地區以及嚴重荒漠化地區的治理要初見成效。
(1)目前,我國的城市和農村面臨的環境危機分別是什么?
(2)我國在黃河中游水土流失重點地區,采取了哪些主要治理措施?
材料二 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夢縣發掘了12座戰國至秦代的古墓。在第11號墓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簡,其中一些竹簡上刻著內容具體的《田律》。秦《田律》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百姓犬入禁苑中追獸及捕獸者,殺之。”
《呂氏春秋·首時》中指出:“竭澤而漁,豈不得魚,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先秦時期是我國古代環境保護的黃金時代,黃河流域環境狀況良好,適合農業生產。中游氣候溫和,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下游氣候濕潤,湖泊較多。
秦漢時期,黃河中下游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淤積而抬升,黃河開始泛濫。治理黃河成為漢朝統治者不得不時常關心的大事。
材料三 19世紀60~80年代,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盧森堡等國家分別制定了控制工業空氣污染措施的法律。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性環境立法及公約日益增多。2002年可持續發展國際首腦會議召開;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產生了“巴厘島路線圖”,決定在2009年前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新安排舉行談判。
(3)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簡述先秦時期環境狀況良好的原因以及秦漢時期導致環境
破壞的原因。
(4)材料三中兩個時期立法的主要背景分別是什么?你從中受到哪些啟示?
材料四 造成當前不少地方環境污染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由于人們的陳舊生產生活方式和對自然生態的錯誤觀念,造成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使用,對自然生態的隨意破壞。
——個別地方政府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指標,忽視環境保護,甚至為追求經濟增長而犧牲環境。
——部分企業,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立起來,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大肆違法排污。
材料五 2008年3月1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這
次改革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共15個,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其中一個重大的變動是將
國家環保總局升格為環保部,加大了環境政策、規劃和重大問題的統籌協調力度。
(5)結合材料四,運用所學哲學知識,說明應如何建設生態文明。
(6)結合所學政治學知識,說明如何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政府機構改革。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