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結合圖示歸納分布規律并結合板塊構造理論分析原因.
(2)地震來來的危害程度與震級、震源深度、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人口密集程度以經濟發展程度有關.
(3)影響泥石流的自然原因可從氣候、地形、地質條件和植被條件等方面分析.
解答 解:(1)讀圖可知,2012年以來全球7級以上地震的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因為該地區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不穩定.
(2)云南昭通地震震源淺(震源深度10.0公里);災區人口密度較高(平均人口密度205人/平方千米);經濟發展水平低,房屋抗震能力偏弱(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群眾生活貧困).
(3)A位于內陸地區,但以山地為主,多積雪冰川,夏季積雪冰川融化易形成泥石流;B位于高緯山區,但冬季多積雪,春季積雪融化易形成泥石流.
故答案為:(1)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因為該地區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不穩定.
(2)此次地震震源淺;災區人口密度較高;經濟發展水平低,房屋抗震能力偏弱.
(3)A以山地為主,多積雪冰川,夏季積雪冰川融化易形成泥石流;B冬季多積雪,春季積雪融化易形成泥石流.
點評 本題難度較大,解答的思路均來自教材知識,需要強化學生對教材基礎知識的掌握.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春旱、寒潮、沙塵暴 | B. | 寒潮、臺風、沙塵暴 | ||
C. | 春旱、洪澇、沙塵暴 | D. | 伏旱、洪澇、凍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地貌③的形成與地質構造①②沒有關系 | |
B. | 地貌③的形成與地質構造②沒有關系;褶皺①形成后,背斜頂部受流水侵蝕作用形成地貌③ | |
C. | 褶皺①形成后,泥沙大量沉積,形成地貌③,在地貌③重壓之下產生了地質構造② | |
D. | 褶皺①形成后,在斷裂作用下產生地質構造②,并形成了斷層陡坡,在陡坡坡下河流攜帶的泥沙堆積,形成了地貌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