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圖及相關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西班牙是歐洲發達國家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國家。西班牙阿爾梅里亞省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當地勘探到深層地下水后,灌溉農業得到發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術,日光溫室(不需人工增溫)快速普及,生產的蔬菜、瓜果等農產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到西班牙以北的歐洲發達國家,使甲地成為歐洲的“菜籃子”。為了提高蔬菜產量,有的溫室農業還使用了無土栽培法(即人工配制的營養液放在塑料袋內作為植物生長的“土壤”,俗稱水栽農業),無土栽培消耗大量的水和排放大量的廢物,導致土壤退化。
材料二 圖a示意西班牙及阿爾梅里亞的地理位置,圖b為阿爾梅里亞及周邊地區等高線與河流分布狀況。
(1)簡要描述西班牙的地理位置特點。
(2)描述西班牙阿爾梅里亞省的地形特點。
(3)分析甲地干旱少雨的原因。
(4)說出甲地成為歐洲“菜籃子”的主要原因。
(5)指出“無土栽培法”對當地產生的主要影響。
【答案】(1)地處東半球、北半球,中緯度溫帶、亞熱帶地區;位于歐洲西南部(或南部);西北(或北)臨大西洋、東南臨地中海;東北與西部分別與法國和葡萄牙接壤。
(2)山地為主;地表崎嶇;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或西高東低/北高南低)。
(3)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氣流下沉運動,很難形成降水;冬季盛行西風受山地阻擋,該地處在冬季處于西風帶的背風坡,降水稀少。
(4)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溫度較高),勘探開采了深層地下水,滴灌技術和日光溫室的普及,勞動力價格較低,離歐洲距離較近,交通便利,政策支持等。
(5)有利影響:擴大蔬菜生產規模,提高蔬菜產量,增加就業,帶動相關產業,提高收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不利影響:地下水位下降,加劇水資源短缺,水土污染,土壤退化。
【解析】
(1)本題考查西班牙的地理位置特點,旨在考查學生調動運用知識和讀圖、分析獲取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從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等方面分析位置特征。讀圖a可知,地處東半球、北半球,中緯度溫帶、亞熱帶地區;位于歐洲西南部(或南部);西北(或北)臨大西洋、東南臨地中海;東北與西部分別與法國和葡萄牙接壤。
(2)本題考查西班牙阿爾梅里亞省的地形特點,旨在考查學生調動運用知識和讀圖、分析獲取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根據西班牙阿爾梅里亞省的等高線圖分析判斷。讀圖可知,西班牙阿爾梅里亞省大部分地區海拔在200米以上;西部、北部大于1000米;東部、南部沿海小于200米。所以,阿爾梅里亞省地形山地為主;地表崎嶇;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或西高東低/北高南低)。
(3)本題考查甲地干旱少雨的原因,旨在考查學生調動運用知識和讀圖、分析獲取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根據當地的大氣環流、海陸位置、地形等特征分析。讀圖可知,該地位于30°N-40°N之間,位于沿海地區,但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氣流下沉運動,很難形成降水;冬季盛行西風受山地阻擋,該地處在冬季處于西風帶的背風坡,降水稀少。所以,甲地干旱少雨。
(4)本題考查甲地成為歐洲“菜籃子”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學生調動運用知識和讀圖、分析獲取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利用農業區位因素,結合當地實際解答。影響該地區的農業區位因素包括氣候、水源,市場、交通、勞動力、政策等。該地區是地中海式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溫度較高);1956年當地勘探到深層地下水后,灌溉農業得到發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術,日光溫室(不需人工增溫)快速普及”,勞動力價格較低,離歐洲距離較近,交通便利,政策支持等。
(5)本題考查“無土栽培法”對當地產生的主要影響,旨在考查學生調動運用知識和讀圖、分析獲取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是閱讀材料獲取信息,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分析。有利影響:“為了提高蔬菜產量,有的溫室農業還使用了無土栽培法(即人工配制的營養液放在塑料袋內作為植物生長的“土壤”,俗稱水栽農業)”,可見,擴大蔬菜生產規模,提高蔬菜產量,增加就業,帶動相關產業,提高收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不利影響:“無土栽培消耗大量的水和排放大量的廢物,導致土壤退化”,也就是說,無土栽培法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加劇水資源短缺,水土污染,土壤退化。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按照我國集中供暖有關設計規范,當每年的連續 5 天平均氣溫≤5℃時,第一天作為供暖開始日期,稱作供暖初日。下圖示意 1961-2015 年我國三個地區平均集中供暖初日日序(年內第 n 日)變化。
根據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各題。
【1】甲乙丙三個區域最有可能是
A. 東北、西北、華北B. 西北、華北、東北
C. 華北、東北、西北D. 東北、華北、西北
【2】甲乙兩地年際間供暖初日變化高度相關,導致這一現象的因素是
A. 地形B. 植被C. 大氣環流D. 海陸位置
【3】從圖中可以看出
A. 冬季氣溫年際間的變幅較小B. 集中供暖時間呈現下降趨勢
C. 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D. 集中供暖用能呈現增長趨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1954—2014年我國江淮地區太陽黑子數與梅雨強度的相關系數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
【1】太陽黑子數與梅雨強度( )
A. 在湖北省的東南部呈正相關
B. 在安徽省的絕大部分地區呈負相關
C. 正相關最大值出現在圖中東北部
D. 在圖中西北部的相關性最小
【2】太陽黑子數達最大值時( )
A. 江淮地區梅雨強度增大
B. 耀斑爆發強度減弱
C. 漠河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D. 通信衛星信號易受干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下圖是某地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乙地的地形部位是( )
A.山頂B.鞍部C.陡崖D.山脊
【2】甲村到b處耕地的圖上距離為2厘米,則實際距離是( )
A.100米B.200米C.300米D.400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圖示意某小區域地形,圖中等高距為100米,瀑布的落差為72米,據此完成問題
【1】Q地的海拔可能為( )
A. 90米 B. 230米 C. 340米 D. 420米
【2】橋梁附近河岸與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
A. 260米 B. 310米 C. 360米 D. 410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圖乙為探空氣球10天中隨氣流漂移路線圖,圖中數字所指的黑點為每天相同時刻的氣球位置。圖甲為圖乙的局部放大圖,圖甲中虛線表示近地面空氣運動。
據此回答下列小題。
【1】下列路段中,探空氣球受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A.③至④B.④至⑤C.⑥至⑦D.⑨至⑩
【2】圖中⑦、⑧兩點間近地面
A.吹西北風B.吹西南風C.吹東南風D.吹東北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因海洋和陸地受熱不均勻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種有日變化的風系。在基本氣流微弱時,白天風從海上吹向陸地,夜晚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前者稱為海風,后者稱為陸風,所以合稱為海陸風。
材料二 隨著礦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氣中二氧化碳不斷增多。充分利用太陽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1)根據材料一,我國南海一濱海城市的學校開展了“海陸風的現象及其影響”地理課題研究。以下是這組學生的研究報告,請根據你所學的知識協助他們完成這項工作。
《“海陸風的現象及其影響”研究報告》
①海陸風是濱海地區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異,風向以一天為周期,隨晝夜交換而轉換。
②在下圖中完成海陸風氣流(箭頭)示意圖。
③下面是調查獲得的數據(完成下列數據分析,得出研究結論)。
各月平均海陸風的天數:
數據分析的結論:
一年中海陸風出現的天數,因季節而異。從表中可知,________(季節)最少。最少的原因是________強盛,從而“掩蓋”了晝夜的海陸風。
④分析海風對該濱海城市氣候帶來的影響。
(2)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強大氣“溫室效應”的?
(3)利用“溫室效應”原理,我國北方地區冬季采用大棚技術種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參考材料二中的圖,分別說明大棚技術對農業生產光、熱、水條件的有利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圖中GH⊥PQ,據此完回答下列小題。
【1】若PQ為地軸,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總是在圖中MN所示平面上,則角②的度數是( )
A.23°26′B.46°52′
C.66°34′D.不能確定
【2】若PQ為地軸,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總是在圖中GH所示平面上,下列變化可信的是( )
A.全球極夜范圍擴大B.全球極晝范圍擴大
C.春節時北京均溫升高D.里約熱內盧氣溫的年際變化增大
【3】若GP弧表示夜弧,則H點的日出時間為( )
A.21時B.4時
C.9時D.3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圖1所示的“我國東部沿海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圖1中A代表的地形類型是 ,理由是 。
(2)該地的地勢特點是什么。
(3)若將小河水引向療養院,圖1中設計了①、②兩條路線, 路線更為合理。因為 。
(4)圖2所示的地形剖面圖中,最能反映沿BC線地表起伏狀況的是圖A、B、C中的______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