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A為“甲、乙兩地地理位置示意圖”,圖B為“甲、乙兩地年內氣溫與降水量變化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4分)
(1)表比較甲、乙兩地氣候特征及其差異的主要原因。6分
氣候特征 |
相同點 |
|
不同點 |
|
|
氣候特征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 |
|
(2)分析甲地的氣候特征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有利影響: ;不利影響: 。
(3)面對國際糧價上漲,請對乙地所在國提高糧食產量提出建議。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圖3“某地7月份的平均氣溫圖”,回答:
甲、乙兩地的地形可能是
A.同為盆地 B.甲為山地、乙為盆地
C.同為山地 D.甲為盆地、乙為山地
等溫線在E、F兩地向南凸出的原因是
A.E、F兩地的地勢高于四周
B.E、F兩地的地勢低于四周
C.E地的地勢高、F地的地勢低
D.E地的地勢高、F地受海洋的影響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右圖為世界某地區局部圖。讀右圖,回答下面試題。
圖中 ( )
A.導致甲、乙兩地氣候類型差異的主導因素是洋流
B.乙—丙體現以水分變化為基礎的地域分異規律
C.圖示洋流降低了沿岸地區的干熱程度
D.甲地為熱帶雨林氣候,乙地為熱帶草原氣候
丁地的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為 ( )
A.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畜產品大量出口
B.農業與市場聯系密切,多分布在城市周邊地區
C.機械化水平高,耕種、放牧、休耕進行輪作
D.農業生產過程精耕細作,農產品的商品率較低
圖中陰影部分表示地球上某種資源的分布。若人類不合理利用這種資源,將最可能會出現( )
A.海水升溫,溶解二氧化碳減少
B.兩極冰川融化,山地雪線下降
C.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室效應加劇
D.全球氣候變干,物種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下圖中甲、乙兩圖為兩地太陽輻射圖,圖中虛線曲線為到達地面的實際太陽輻射。據此完成下面兩題。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到達甲、乙兩地上空大氣上界而的太陽輻射一定不同
B.實際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狀況是甲地大于乙地
C.到達甲、乙兩地的太陽輻射波長不同
D.電位時間內乙地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較大
影響到達地面實際太陽輻射兩地差異的因素,不可能是( )
A.太陽輻射到達地面的時間
B太陽輻射的時間
C.天氣狀況
D.地勢的高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0年湖北孝感高中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右圖為世界某地區局部圖。讀右圖,回答9-11題。
1.圖中 ( )
A.導致甲、乙兩地氣候類型差異的主導因素是洋流
B.乙—丙體現以水分變化為基礎的地域分異規律
C.圖示洋流降低了沿岸地區的干熱程度
D.甲地為熱帶雨林氣候,乙地為熱帶草原氣候
2.丁地的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為 ( )
A.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畜產品大量出口
B.農業與市場聯系密切,多分布在城市周邊地區
C.機械化水平高,耕種、放牧、休耕進行輪作
D.農業生產過程精耕細作,農產品的商品率較低
3.圖中陰影部分表示地球上某種資源的分布。若人類不合理利用這種資源,將最可能會出現( )
A.海水升溫,溶解二氧化碳減少
B.兩極冰川融化,山地雪線下降
C.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室效應加劇
D.全球氣候變干,物種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0年北京市豐臺區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地理卷(文綜) 題型:選擇題
圖2為世界某地區局部圖。讀圖2,回答5—7題。
1.圖中
A.導致甲、乙兩地氣候類型差異的主導因素是洋流
B.乙—丙體現以水分變化為基礎的地域分異規律
C.圖示洋流降低了沿岸地區的干熱程度
D.甲地為熱帶雨林氣候,乙地為熱帶草原氣候
2.丁地的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為
A.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畜產品大量出口
B.農業與市場聯系密切,多分布在城市周邊地區
C.機械化水平高,耕種、放牧、休耕進行輪作
D.農業生產過程精耕細作,農產品的商品率較低
3.圖中陰影部分表示地球上某種資源的分布。若人類不合理利用這種資源,將可能會出現
A.海水升溫,溶解二氧化碳減少 B.兩極冰川融化,山地雪線下降
C.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室效應加劇 D.全球氣候變干,物種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