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圖為某國人口自然增長率變化曲線圖。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該國人口達到頂峰的時期為( )
A. ①B. ④C. ③D. ②
【2】下列各國,目前人口發展情況與圖示類型一致的是( )
A. 丹麥B. 中國C. 埃及D. 印度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抽水蓄能電站是利用電力負荷低谷時的電能抽水至上水庫,在電力負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庫發電的水電站。下圖為德國煤炭巨頭魯爾集團將某廢棄煤礦地下采空區改造成抽水蓄能設施的示意圖,回答下列各題。
【1】圖示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礦產開采效率 B.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C. 恢復地表生態環境 D. 促進礦產開發利用
【2】我國西北礦區如果借鑒該模式,則需要調整的是
A. 降低發電功率 B. 封閉露天水庫
C. 廢除太陽能和風力發電 D. 縮小水庫和蓄水池容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圖甲為湖南某中學10月23日某時刻教室一隅的照片(該教室窗戶朝南)。圖乙為24節氣示意圖。
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照片的拍攝時間是
A. 18:00 B. 14:00 C. 10:00 D. 6:00
【2】下列時段中,每天同一時刻黒板上的受光面積逐漸增大的是
A. 驚蟄到立夏 B. 小寒到大寒 C. 小雪到大雪 D. 立冬到小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塔霍河調水工程”是西班牙將塔霍河的水調往塞古拉河流域的一項調水工程。塔霍河流經西班牙腹地,經葡萄牙注入大西洋,全長約1 000千米,水量豐沛,源頭約70%的水量都被調往塞古拉河流域。塞古拉河是西班牙東南部注入地中海的一條河流,流域內土壤肥沃,氣候溫和,農業增產潛力大。圖24是“塔霍河調水工程”示意圖,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有關西班牙塔霍河調水工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工程難度小,穿過一座分水嶺和一些河谷
B. 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塞古拉河流域的灌溉用水
C. 改善了塞古拉河流域的水熱組合狀況
D. 河水輸入塞納霍水庫后,還要逐級提水
【2】西班牙塔霍河調水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是
A. 塞古拉河流域的城市地面下沉程度減輕
B. 加劇了塔霍河流域的大氣污染程度
C. 塞古拉河流域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D. 塔霍河源頭生態狀況良好,不會影響塔霍河沿岸的植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四種人口增長模式統計圖.回答下列各題。
【1】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所屬的人口增長模式分別為( )
A. 甲和乙B. 乙和丁C. 丙和乙D. 乙和丙
【2】造成乙類型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的主要因素有:( )
①需要多生子女幫助從事農業生產 ②工業化、城市化水平提高
③醫療衛生事業進④人們受教育水平高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材料解決問題(10分)
材料一: 北歐國家芬蘭從18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的人口變化情況,堪稱世界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的代表。18世紀中期即前工業化時期,芬蘭實行土地私有制,使農業經濟得到較快發展,那時需要較多的勞動力,但由于生存環境較惡劣,人口死亡率也高。工業化開始后, 尤其是1825-1830年期間,雖然死亡率明顯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很高。二戰以后,制造業的發展產業工人人數增加,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芬蘭許多居民點擴大,導致城市化,20世紀70年代人口增長模式開始進入現代型。
材料二: 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示意圖。
(1)人口增長模式是由,,三項指標共同構成。芬蘭在前工業化時期人口增長模式為______,這種增長模式的特點表現為_____
(2)在圖中將人口增長模式為現代型的時間段為____。
(3)根據圖示分析,芬蘭人口增長模式進入現代型后,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____
(4)總體來看世界人口增長模式處于___ _階段。我國由于大力開展____工作,已基本實現了人口增長模式從___ _的轉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中①是“某區域平面圖”,②和③是“該區域地形剖面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1】上圖示區域的地形是
A. 山谷 B. 山脊 C. 鞍部 D. 陡崖
【2】【2】根據等高線的彎曲原理推測圖中四條小路,坡度較小的是
A. 甲、乙 B. 乙、丙 C. 丙、丁 D. 丁、甲
【3】【3】圖示區域內唯一的河流流速變化特點表現為
A. 慢→快 B. 快→慢 C. 慢→快→慢 D. 快→慢→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亞速海是世界上最淺的海,海鹽度低,沿岸有常年存在的海流,海底地形普遍平坦,冬季盛行偏北大風。西部有狹長的沙嘴(從陸地凸入海中的狹長沙灘)與錫瓦什灣相隔(如圖)。錫瓦什灣海水鹽度很高,大部分水體深度在0.5米到1米之間,海底有厚達5米的淤泥,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常散發出腐敗的氣味,夏季尤臭。1920年11月7日,蘇俄紅軍步兵突破了被防守克里米亞半島的白軍自恃為“天險”的錫瓦什灣,打響了解放克里米亞半島的戰役。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哪個季節“沙嘴”面積增加得最快(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關于夏季錫瓦什灣“尤臭”的自然原因,描述錯誤的是( )
A. 沙嘴阻擋了內外海水的交換 B. 夏季蒸發量大、降水少,灣內水位淺
C. 夏季氣溫高,微生物生長活躍 D. 夏季亞速海的洋流較弱
【3】推測當時白軍自恃錫瓦什灣為“天險”的原因錯誤的是( )
A. 灣面寬闊,涉水強渡難度大 B. 灣內淤泥深厚,不利于行進
C. 冬季風強勁且寒冷,水溫低 D. 灣內地形起伏大,地勢險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改革開放以后,享有國家財政補貼的我國奶牛養殖業發展迅速,全國奶牛存欄量1990年為268萬頭,到2006年已達到1 401.6萬頭,成為世界第三大產奶國,并且基本面向國內市場。下表為我國奶牛養殖區域牛奶產量及其所占比例統計表(2007年),下圖示意我國奶牛存欄量、牛奶總產量的變化。
(1)從改革開放到2006年,我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大產奶國的原因是什么?
(2)比較我國乳畜業主要分布地區和歐洲乳畜帶發展區位的不同點。
(3)根據我國奶牛存欄量、牛奶總產量變化圖,說明我國乳畜業發展所具有的特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