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圖甲和圖乙,回答問題。
(1)圖甲中a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試評價其發展水稻種植的有利條件。
(2)圖乙是圖甲中b地的“降水量柱狀圖和氣溫曲線圖”,試分析制約b地水稻種植最為突出的自然因素是什么?分析其形成原因。
(3)c地是世界上種植水稻緯度最高的地區,試分析原因。
【答案】(1)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充足;土地:多屬河流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水源:有湄公河流經,提供豐富的水源;人口: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歷史:農墾歷史悠久,傳統耕作經驗豐富 (2)水旱災害頻繁。主要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受季風影響,降水季節變化大;受西南季風勢力強弱的影響,降水年際變化大(年降水量不穩定) (3)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受夏季風影響,夏季溫度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且雨熱同期
【解析】【整體解析】
本題考查水稻種植業。(1)亞洲水稻種植業的有利條件包含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其中氣候、地形、土壤、水源是自然因素;勞動力、經驗、歷史等是社會因素。(2)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導致旱澇災害嚴重,成為季風氣候區農業不穩定的主要原因。(3)中國東北平原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夏季雨熱同期,水源充足,是世界上種植水稻緯度最高的地區。
(1) 水稻種植的有利條件從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分析。其中自然條件表現為熱帶季風氣候,水熱充足;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社會條件表現為勞動力、種植經驗等。
(2) 水稻種植的自然因素包含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氣候相對不穩定,成為制約b地水稻種植最為突出的自然因素,表現為這里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受季風影響,降水季節變化大;受西南季風勢力強弱的影響,降水年際變化大(年降水量不穩定) ,最終導致水旱災害頻繁。
(3) c地為中國東北平原,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受夏季風影響,夏季溫度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且雨熱同期,水熱條件滿足水稻生長的需求,成為世界上水稻種植緯度最高的地區。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廣東省肇慶市美麗的七星巖仙女湖畔,有一座長達1 000多米的天然石山酷似一尊臥佛。臥佛頭北腳南,頭部的眼睛、眉毛、鼻子、嘴巴、下巴、螺髻清晰可見。每年國慶節前后,在太陽下山時,可見到太陽徐徐從臥佛口中落下,形成“臥佛含丹”的地理奇觀(下圖)。根據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1】游客觀看“臥佛含丹”景觀的最佳方位是
A. 該山的西南 B. 該山的東南 C. 該山的西北 D. 該山的東北
【2】下列另一時段,也可以觀賞到“臥佛含丹”景觀的是
A. 植樹節前后 B. 五一勞動節 C. 教師節前后 D. 元旦前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某城市2015年部分人均用地狀況圖,回答下列各題。
【1】2015年該城市四類人均用地中,符合國家標準的是
A. 居住用地 B. 工業用地
C. 綠地用地 D. 道路用地
【2】該城市準備打造為區域性的物流基地,繼續采取的措施是
A. 改善居住條件 B. 發展高技術工業
C. 加強交通建設 D. 美化城市環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某跨國公司某電子工業產品發展的三個階段和甲、乙國家或地區的產銷情況圖,回答下列各題.
【1】關于甲、乙兩圖的敘述正確的是
A. 甲圖代表發展中國家或地區,乙圖代表發達國家或地區
B. Ⅰ階段中,甲地處于生產階段,乙地處于研制階段
C. Ⅱ階段中,甲地進口產品,乙地出口產品
D. Ⅲ階段中,乙地生產和消費的增長速度都大于甲地
【2】圖中第Ⅲ階段,反映了
A. 生產重心一直在甲地
B. 乙地生產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因為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
C. 消費重心隨生產重心轉移
D. 標準化產品的生產使該產品生產的地域范圍擴大
【3】在產品進行標準化裝配生產的階段,跨國公司選擇在欠發達國家投資生產,原因主要是這些國家
A. 有較豐富的廉價勞動力B.有較便宜的地價 C.有便利的交通 D.有較豐富的原燃料供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產業重心是區城產業產值空間分布的重心。下圖示意中國三次產業重心的經、緯度變化(不含臺灣、香港、澳門的統計資料)。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中①、②、③線依次代表
A. 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B. 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
C. 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第二產業 D. 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
【2】從產業重心的緯度變化看
A. 三次產業重心均向北移動 B. 第一產業重心移動最快
C. 第二產業重心移動最快 D. 第三產業重心移動最快
【3】自1985年至2003年,產業重心移動的趨勢是
A. 第二產業向東南 B. 第二產業向東北 C. 第一產業向東南 D. 第三產業向東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藏西北阿里地區盛產食鹽。在冰雪消融的季節牧民組織上百頭牦牛和上千頭綿羊到藏西北地區運輸食鹽,在青稞收獲的季節趕到藏東南的拉薩等地用食鹽交換糧食,形成了與“絲綢之路”齊名的“食鹽之路”。讀食鹽銷售線路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食鹽之路”的運輸方式遇到的主要困難是
A. 飼料補給 B. 高寒缺氧
C. 多年凍土 D. 生態脆弱
【2】牧民運輸食鹽選擇在冰雪消融的季節,其原因正確的是
A. 此季節大氣溫度最高 B. 此季節水源最充足
C. 此季節產鹽量最大 D. 到達時青稞已收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山西省在實施煤炭綜合利用過程中,延長煤炭工業的產業鏈(如下圖所示)。但是仍然面臨一些問題,2015年11月16日,山西省公布“煤一電一車”戰略,在當地大力推廣電動汽車。完成下面小題。
【1】建設坑口電站的積極意義是
A. 減輕交通壓力 B. 減少環境污染
C. 提高能源利用率 D. 促進煤炭資源開發
【2】與“煤一電一鋁”相比,“煤一電一車”將使山西
A. 大氣污染減輕 B. 運輸成本增加 C. 缺水程度加劇 D. 資源枯竭加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1)甲城市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城市位于________的匯合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城市位于________,因此既是________港,又是________港。
(4)以上四座城市形成的共同區位因素是河流,其在城市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我國一些重要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與河流有密切關系,如上海處在________入海口,重慶處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匯處。
(5)試分析武漢城市形成和發展與哪些地理區位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歐洲部分地區略圖,完成下列問題。
(1)甲是歐洲與非洲的分界線______海峽,該海峽沿岸夏季的降水特征是_______。
(2)乙地區典型農業地域類型是______農業,按投入分類屬于_______型農業。
(3)丙為德國魯爾區,早期工業布局以______指向型工業為主。為改變以煤炭、鋼鐵為主的產業結構模式,魯爾區大力引進和發展______業及_______業,促進經濟結構趨向多元化。
(4)從氣候角度分析英國小麥主產區在丁地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