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01高考地理綜合能力測試與模擬試卷2001年增刊1 題型:013
將成為我國對外貿易、海洋開發、人才培養和信息基地的工業地帶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沿著中國1.8萬公里海岸線從北向南而下,擺放著三臺驅動當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區域發展“引擎”,這就是圍繞著渤海灣的環渤海經濟圈,以杭州灣為中心區域的長三角經濟圈和以廣州灣為核心的珠三角經濟圈,并由此形成了30年改革開放以來力撐中國高速增長的發展“三極”。
材料一:廣東省產業轉移工業園示意圖。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廣東省設立的經濟特區有 、 、
2.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稱為產業轉移。早期我國臺灣電子企業生產工廠大量西移至廣東東莞等地,其考慮的因素是____ _
_ ___。
材料二:我國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帶正在崛起成為世界第六大城市帶,它由包括江蘇的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南通、蘇州、無錫、常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舟山與上海市一起組成,面積10萬km0,人口超過7240萬。它的土地面積僅占全國的1%,人口占全國的5.8%,卻創造出了全國18.5%的 GDP,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35個城市,這里就有10個,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這里占了一半。這里既有年國內生產總值超5000億元的“超級巨人”上海,又有南京、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南通等年國內生產總值在1000億元以上的“巨人”,還有不少國內生產總值在500億元以上的“小巨人”。這里已成為全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的區域之一。
3.反映該地區氣候特征的是右圖中的圖_________,7、8月份該區常出現_______天氣,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經濟帶,同時也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約占中國國土面積的12%和人口的20%。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也是中國科技力量最強大的地區,僅京津兩大直轄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占全國的四分之一。
在環渤海地區5800千米的海岸線上,20個城市遙相呼應,數千家大型企業密集,60多個大小港口星羅棋布。
4.環渤海經濟圈和長三角地區港口眾多,兩幅圖標有數碼的城市中,為東北石油和華北煤炭重要輸出港的其數碼是 ;為東北地區重要綜合性內外貿易口岸的其數碼是 ;為全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的其數碼是 。
5.試比較長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在資源、運輸、技術、協作、勞動力等工業布局條件(區位條件)方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完成下列表格:
比較方面 | 長三角地區 | 環渤海經濟圈 | |
相同點 | 運輸 |
| |
技術 |
| ||
協作 |
| ||
勞動力 |
| ||
不同點 | 資源 條件 |
|
|
運輸 條件 |
|
|
6.環渤海經濟圈有我國兩大工業區,分別是京津唐和 。與長三角相比,環渤海經濟圈發展工業在資源方面的不利條件是水資源,為解決這一問題,目前正在建設的項目是 。
7.我國區域經濟增長重心持續向北轉移的原因有( )
①北方土地和勞動力價格等要素比南方低 ②北方各種資源和能源比南方豐富 ③國家加快了推進以環渤海地區為中心的北方區域的發展步伐 ④北方交通和對外聯系比南方方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材料一:圖a為“長三角”城市群,它是以上海為龍頭,與浙江(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臺州、舟山7市)和江蘇(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常州、無錫、蘇州、南通8市)兩省共16個城市所組成的城市帶。這里已經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
材料二:圖b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部分經濟指標的變化。
(1)圖a所示地區素有我國“魚米之鄉”的美稱,但近年來該區域市場上銷售的大米以東北大米為主,請你解釋造成這種現象的地理原因。
(2)讀圖b,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兩地區的國際直接投資和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全國的比重的變化有何不同。
(3)從地理區位優勢的角度,分析長江三角洲的國際直接投資額在全國的比重不斷攀升的原因。
材料三: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貿易總量增大,外貿從出超變為入超,而且入超數量越來越大。進口貿易結構發生變化,棉紡織品漸漸取代鴉片占主要地位,到1858年,棉紡織品已經以35.7%的優勢壓倒鴉片的28.8%,居進口商品的第一位……中國出口仍以絲、茶等農產品為大宗,但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葉最為明顯。中國在海外的最大市場被印度和錫蘭(今斯里蘭卡)搶占了。
——李斌《頓挫與嬗變:晚清社會變革研究》
(4)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對外貿易的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造成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5)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變化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
材料四 2007年8月25日至26日,商務部長薄熙來率團出席在菲律賓召開的第六次中國——東盟和第十次東盟——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會議期間,薄熙來就中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闡述了中方立場。他指出,前不久,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2006年進出口食品監控統計報告顯示,中國出口到日本的食品抽檢合格率達99.42%,而美國是98.69%,歐盟是99.38%。我們主張理性、公正、客觀地看待和處理這些問題,但堅決反對以偏概全、刻意炒作,將個別問題擴大化,從整體上丑化“中國制造”。這樣不僅會損害中國產品的形象,也是在誤導消費者,為正常貿易設置障礙,而貿易保護主義是沒有前途的。
根據材料,回答問題:
(6)請結合材料四,運用經濟常識知識對“貿易保護主義是沒有前途的”這一觀點進行評述。
(7)運用哲學常識知識,說明“以偏概全、刻意炒作,將個別問題擴大化,從整體上丑化‘中國制造’…”的做法,其方法論有什么錯誤,請加以簡要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自2009年起未來5年內,中國將投資1 200億元,改善新疆區域公路交通和連接歐亞的西部開放大通道,從而使這條新“絲綢之路”升級提速。新“絲綢之路”(連云港—霍爾果斯口岸)新疆段將全部建成高等級公路,連接我國東西的運輸大通道再次提速。全長4 395千米,穿過蘇、皖、豫、陜、甘、新6省區,涉及國土面積37%以上。據此完成以下2題。
6.該線路提升到以高速公路、一二級公路為主的標準,使全線整體通過能力提高了15至20倍。這體現了交通運輸發展方向的()
A.高速化 B.大型化
C.專業化 D.網絡化
7.新“絲綢之路”的建設意義在于()
①成為我國一條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對外貿易通道
②帶動沿線經濟發展,實現東、中、西協調發展
③促進沿線旅游業發展,加強我國與中亞各國的經貿合作
④有利于改善我國東西交通緊張狀況,為長江航運分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