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完成了本地區產業升級。
13.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表現在( )
A.郊區城市化 B.城市人口比重逐步降低
C.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 D.涌現出大量衛星城
14.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是( )
A.鄉鎮企業發展 B.個體私營企業
C.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建立 D.外資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20世紀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初步形成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特色。20世紀90年代,珠江三角洲通過優化工業結構,提高技術水平,使工業發展在高速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目前珠江三角洲將部分產業向粵北、粵東、粵西等欠發達地區轉移,這樣的轉移,既為移入地增加了發展動力,也為轉出地產業升級騰出了空間,如此就有了“騰籠換鳥”之說。據此回答各題。
20世紀80年代,珠三角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是
A. 當地雄厚的工業基礎 B. 豐富的礦產資源
C. 勞動力素質高 D. 擁有外來資金、設備與技術
促使珠三角地區部分產業向粵北、粵西等地區轉移的影響因素主要是
①勞動工資水平 ②土地價格 ③政策 ④市場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騰籠換鳥”對粵北、粵西等地區產生的有利影響是 ①增加就業機會,促進市場繁榮
②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帶動環境質量提高 ③促進產業升級,加快工業化進程 ④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高工業附加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2013學年江蘇海安縣實驗中學高二上期中考試地理試卷(選修)(帶解析) 題型:多選題
改革開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區迅速推進工業化,同時加快了城市化進程,據此回答問題。
【小題1】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程中的兩個階段的主導產業分別是
A.勞動密集型產業 | B.市場指向型產業 |
C.動力指向型產業 | D.高新技術產業 |
A.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
B.產業升級面臨困境 |
C.城鎮數量增多 |
D.逆城市化現象凸現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3屆山西省高二9月月考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讀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變化示意圖(圖10),完成問題。
1.圖例二所反映的產業變化,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變化相吻合的是:
A.輕紡工業 B.制造工業
C.高新技術產業 D.汽車工業
2.與上述變化發生有關的因素是:
A.外商的投資風險變小,投資規模越來越大
B.工業基礎雄厚,工業實力也大為增強
C.勞動力工資水平提高,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喪失
D.科技越來越發達,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4屆江西省高一下學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學習地理掌握分析的方法很重要。請你結合“珠江三角洲產業結構的變化”案例,掌握分析工業區位因素的方法。(共12分)
珠江三角洲地區早期的工業發展是以制糖工業為主。
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發展十分迅速。
1979—1990年,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發揮政策優勢和僑鄉的優勢,引進資金、技術、設備等,建立了一大批需要勞動力的生活消費品加工工廠。同時期,香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廠”的工業分布格局。
1990年以后,隨著珠三角地區工業實力的不斷增強,全國對外開放的范圍不斷擴大,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政策優勢已不明顯;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工資水平的提高,導致珠江三角洲地區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也逐漸喪失,產業面臨升級。此時恰逢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蓬勃發展和發達國家與地區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珠三角地區又一次抓住了機遇,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至2002年,珠三角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占全國的1/3,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高新技術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珠三角地區的主導產業。
(1)分析區位因素往往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個方面入手,請列舉出具體的區位因素。自然因素: 、 等;社會經濟因素: 、 、 等。跟農業不同,工業區位選擇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小。因而,考慮工業區位因素重點考慮的往往是社會經濟因素。
(2)工業布局的原則一致,但是不同的工業生產主導因素卻存在差異。結合材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工業在三個不同時期的主要工業及其主導的區位因素分別是什么?
(3)從以上我們可知,珠三角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是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導致了工業區位選擇的變化,請根據上述的材料歸納出工業區位因素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影響的三條表現: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