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日本工業布局的新特點是
[ ]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地理教研室 題型:013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日本工業布局的新特點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2013學年吉林省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20分)讀下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以色列國土面積2/3為沙漠和山地,年均降水量約200毫米。20世紀60年代中期發明了滴灌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灌溉的效率,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和農業生產效率。從80年代開始,農業實現產業化。從以糧食生產為主,轉向發展高質量花卉、畜牧業、蔬菜水果等出口創匯的農產品和技術,用高科技、現代管理不斷提高農業效益,形成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高產出的特色。
材料二 見下圖
材料三 吐魯番盆地高溫少雨,年均降雨量只有16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上。古代人民修建特殊的灌溉工程—坎兒井,使火洲戈壁變成綠洲良田,生產出馳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糧食、棉花、油料等。近年由于水資源十分短缺,加之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造成地下水位不斷下降,使“坎兒井”流量減少,甚至干涸。
(1)兩地都是在沙漠上發展農業生產,但兩地沙漠成因差異大,分別說明兩地沙漠的形
成原因(4分)。
(2)分析兩地發展農業共同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8分)。
(3)根據材料介紹坎兒井的原理、水源來源、功能及作用(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材料一 中科院院士黃榮輝是“973”首批啟動的“我國重大氣候災害的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研究”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他指出,華北地區是我國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但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華北地區降水連年減少,嚴重干旱持續30多年,成為我國水資源貧乏的地區之一。
材料二 《南方周末》2009年2月12日報道:在過去的三個月里,一場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持續襲擊了我國15個省(市、區),8個冬麥主產區(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江蘇、山東、陜西、甘肅)首當其沖,1.3億畝耕地受災,幾乎占我國冬麥種植面積的一半。
(1)我國華北地區容易遭受旱災的自然原因是:
;人為原因主要有_
。
(2)由于嚴重的干旱缺水,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不得不依靠地下水,由此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主要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