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土壤微動物體內所含的生物總量。它是土壤有機質轉化的主導因子,對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義。下圖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類植物土層在1-10厘米不同季節土壤微生物量分布。讀圖完成下列小題。
【1】圖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點是
A. 春夏季多,秋冬季少 B. 隨緯度升高而降低
C. 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D. 隨海拔升高而降低
【2】引起土壤微生物量變化的主導因素是
A. 土壤有機質含量 B. 土壤溫度和溫度
C. 海拔高度和降水 D. 植被疏密和溫度
【3】與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A. 有大量凋落物進入土壤 B. 高溫多雨微生物繁殖快
C. 氣溫回升生物生長旺盛 D. 土壤溫度和溫度高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和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左圖是我國東部季風區某地區地形等高線及某時刻海平面等壓線圖。當冷空氣緩慢進入并滯留于圖中某些地區時,氣溫下降致使水汽過飽和會產生濃霧,并對人類的生產生活造成影響。
材料二 右圖是凍雨形成示意圖。高空的冰晶、雪花下降到距地面2000~3000米時,因周圍溫度升高而融化成為低于0℃的過冷卻水滴,當這些過冷卻水滴接觸到溫度低于0℃的地面或物體時,就會迅速結成晶瑩透明的冰殼,即形成凍雨現象。
仔細閱讀左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甲丙兩城鎮一年中發生濃霧的頻次最高
②乙丁兩城鎮一年中發生濃霧的頻次最高
③圖中①②兩處陡崖相對高度可能相同
④圖中①②兩處陡崖頂部的海拔高度范圍相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回答的問題是
A.什么是社會主義改造、怎樣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B.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C.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D.什么是發展,怎樣發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7浙江杭州模擬)根據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左圖福建省年降水量等值線分布示意圖(單位:毫米)。
材料二 福建省低山丘陵區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多發區。右上圖為該區域近十年地質災害各月年平均發生次數的統計。
材料三 右下圖為福鼎市太姥山巖石為粗粒花崗巖。位于泰寧的丹霞景觀(紅色砂巖)是中國東南諸省中丹霞地貌面積最大的地區之一。
(1)簡述福建省年降水量的總體分布特征。
(2)概括該區域地質災害月際變化特點。
(3)從巖石成因的角度比較福建泰寧丹霞地貌和福鼎太姥山地區巖石的差異。
(4)簡析武夷山脈東西兩側冬季氣溫的差異及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潛水是指地下水中,埋藏在第一隔水層(不透水層)之上含水層中的水。潛水等水位線是指地下自由水面海拔高度相同點的連線。一般地勢越高,潛水位越高。讀我國華北平原某地潛水等水位線分布示意圖(單位:米),完成下列各題。
【1】對圖示河流分析可信的是
A. P處潛水補給河水 B. Q處河水補給潛水
C. 為地上懸河,有冰期 D. 大致流向為自東向西
【2】下列對M區的分析正確的是
A. 若a值大于b值,M區可能為高崗地
B. 若a值小于b值,M區可能為井灌區
C. 若M區硬化面積擴大,a、b數值減小
D. 若M區綠化面積擴大,a、b數值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圖為豫西部分地區多年平均年干旱數分布圖。一旬為10天,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數與降水密切相關。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1】圖示地區年干旱旬數的空間分布特點是
A. 總體上自東向西北增大
B. 總體上自西向東逐漸減小
C. 自洛陽向南逐漸減小
D. 有高值和低值中心分布
【2】關于年干旱旬數分布特征成因,敘述正確的是
A. ①地區等值線向東北凸出主要是由于該地受地形影響,降水較多
B. ②地區干旱程度高于①地區的主要原因是緯度較高
C. ③地區等值線分布主要受河流影響
D. 圖中等值線分布是季風和地形共同影響的結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到下圖示意區域進行地質考察,組員在甲、丙兩處巖層中發現了同樣距今約440萬年的古生物化石,在乙處發現了距今約830萬年的古生物化石。同時發現湖泊和河流連接的河道水流流向有明顯的季節變化,考察時流向大致向西。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組員們測量丁處河源與湖面高差,四組數據中正確的是( )
A. 36米 B. 87米 C. 152米 D. 235米
【2】圖示地區的地質地貌為( )
A. 背斜谷 B. 背斜山 C. 向斜谷 D. 向斜山
【3】下列地理現象中與考察地相符的是( )
A. 雪峰連綿 B. 鹽沼廣布 C. 黃土層深厚 D. 湖泊為淡水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黃山市某地因菊花經濟效益高,農民開墾坡地種菊花,因而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生態問題。如下圖所示,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1】這里植被破壞,致使水土流失嚴重,這體現了
A. 環境要素的相互制約 B. 不同區域之間相互制約
C.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D. 一個區域的變化影響到另一個區域
【2】若此種活動不加以限制,任由其發展則最可能直接導致該地區
A. 蒸發量增加 B. 降水量增多
C. 地表徑流量變化增大 D. 地下徑流增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個因子,構成一個理論上以人為中心的全球人地關系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人口總量的變動勢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積的相互轉化和數量增減。
材料二 全球人均糧食、耕地生產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積指數變化示意圖。
(1)隨著人口的增加,耕地、草地、森林之間最有可能的數量轉化情況是怎樣的?
(2)簡述圖中反映了人們提高土地生產力的主要措施及這些措施導致的主要問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