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多自然災害的國家。讀相關資料,回答:
材料1 在過去的2200年間,我國共發生大水災1600多次,大旱也有1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稱得上“風調雨順”的年份僅有7年。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災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材料2 今年從3月18日傍晚起,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強的一次沙塵暴天氣過程,持續時間長達100小時,甘肅局部地區能見度小于50米;20日一天內便給北京“輸送”了3萬噸沙土,北京人均分攤3千克。
材料3 2002年3月29日《中國環境報》以“高科技‘千里眼’鎖定沙塵暴”為題報道:我國對沙塵暴研究使用的方法與手段同發達國家并無太大區別,已建立了由激光雷達和地球同步氣象衛星觀測信息接收站等組成的遙感系統和由25個監測站組成的地面監測網絡系統,覆蓋了北方200多萬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1)水旱災害是我國嚴重的自然災害,它的頻發地區是________(填災害區名稱)。我國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區可能誘發泥石流、滑坡等________災害。目前人類尚不能控制水旱災害的發生。我國通過大規模的________和營造防護林等改善________的工程措施,以減輕災害的損失。
(2)試分析沙塵暴天氣形成的原因。為了減輕沙塵暴天氣的危害,可采取哪些對策?
(3)我國和世界發達國家一樣,對大尺度天氣系統和大范圍自然災害的研究,目前水平處于( )
A.跟蹤階段——實時報告事象的發生、過程、影響
B.探索階段——尋找科學的研究方法,憑經驗預測其發展變化
C.預報階段——據發生機制,預測將發生的時間、強度、發展和影響
D.控制階段——雖不能控制其發生,但能對發生時間、強度和演變加以控制
(4)簡要說明高科技在這次沙塵暴天氣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1)東部平原區 地質地貌 治河(或治水) 生態環境 (2)自然原因:西部有大片荒漠半荒漠區;氣候異常,干旱少雨;冬春常出現強勁西風和西北季風。 人為原因:濫墾濫伐、過度放牧、土地沙化 對策:營造“三北”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林、還草,推廣輪牧等。 (3)C (4)提供圖像數據資料,跟蹤監測、預報等。
|
若想解答好本題,這要求學生應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應熟練識記主要自然災害的分布。沙塵暴的成因分析,關鍵注意:①自然原因:氣候干燥少雨;且應有風“帶動”,風向當然來自偏北方,故為西北季風;緊抓“沙”源,此地應有大片荒漠半荒漠區;②人為原因:上溯“沙”源,因濫墾濫伐、過度放牧等。第(3)題應立足我國實際,亦可采用排除法,如“實時報告”“憑經驗預測”“控制”,均敘述錯誤。第(4)題高科技作用考查教材內容,學生只要注意識記,非常容易。
|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