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下面的圖文資料,回答相關問題:
瀾滄江河道除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一段有定期客貨輪通航外,幾無航行之利。下游有壩子和湖泊分布,利于農業發展,尤其西雙版納地區,不僅水稻一年三熟,且為中國動、植物資源最豐富地區。瀾滄江是著名的水能“富礦”,僅云南境內流長1240 km,落差1780 m。規劃15個梯級開發,總裝機容量可達2560·5萬kw。
(1)瀾滄江沿岸氣溫比同緯度其它地區偏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2)瀾滄江作為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其航量卻不大,主要原因是什么?
(3)西雙版納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與海南島地區相比較,其主要優勢條件有哪些?目前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什么?
(4)瀾滄江的水能開發與“三峽”工程相比較,有哪些優勢和劣勢?并簡述原因。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隨著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和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獨生子女政策的持續,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實現了人口增長模式的歷史性轉變,我國人口發展快速步入“后人口轉變時期”,到200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到1.53億,占總人口的11.6%,我國的工業化進程還沒有完成,老齡化就提前到來,可以說是“未富先老”。
材料二
(1)從圖中看出,我國人口增長有三個明顯的低谷,A低谷對應的時段是________。B低谷產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提及“后人口轉變時期”和我國“實現了人口增長模式的歷史性轉變”,這里的“后人口轉變時期”是指________(人口增長模式),其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實現了人口增長模式的歷史性轉變”是指________________。
(3)“未富先老”說明了什么?這種現象帶來哪些問題?
(4)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通過研究我國人口發展現狀后,提出了兩個不同的解決人口問題的對策:觀點一是繼續維持我國控制人口增長的政策,鼓勵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另一觀點則認為應適度放寬人口政策,一對夫婦可生兩個孩子。你同意哪個觀點,試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隨著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和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獨生子女政策的持續,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實現了人口增長模式的歷史性轉變,我國人口發展快速步入“后人口轉變時期”,到200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到1.53億,占總人口的11.6%,我國的工業化進程還沒有完成,老齡化就提前到來,可以說是“未富先老”。
材料二
(1)從圖中看出,我國人口增長有三個明顯的低谷,A低谷對應的時段是________。B低谷產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提及“后人口轉變時期”,這里的“后人口轉變時期”是指________(人口增長模式),其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
(3)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通過研究我國人口發展現狀后,提出了兩個不同的解決人口問題的對策:觀點一是繼續維持我國控制人口增長的政策,鼓勵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另一觀點則認為應適度放寬人口政策,一對夫婦可生兩個孩子。你同意哪個觀點,試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下面的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環渤海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以北京為中心已經形成1~7小時交通圈。2008年12月,京、冀、津、遼、魯、豫、晉、陜、內蒙古九省區市簽署協議,成立環渤海旅游產業聯盟。在聯盟體內,實現資源共享、客源共享。
1.圖中A處從旅游資源類型看,屬于自然景觀中的 旅游資源,B處從文化景觀范疇看屬于 ,C處景觀從地質構造角度上稱為 。
2.依據資料,你認為該地區聯合打造旅游產業聯盟的好處有
3.旅游業又被稱為“朝陽產業”,結合資料分析旅游業的發展對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文化交流以及環境等方面產生的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下面的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環渤海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以北京為中心已經形成1~7小時交通圈。2008年12月,京、冀、津、遼、魯、豫、晉、陜、內蒙古九省區市簽署協議,成立環渤海旅游產業聯盟。在聯盟體內,實現資源共享、客源共享。
(1)圖21中A處從旅游資源類型看,屬于自然景觀中的 旅游資源,B處從文化景觀范疇看屬于 ,C處景觀從地質構造角度上稱為 。
(2)依據資料,你認為該地區聯合打造旅游產業聯盟的好處有
(3)旅游業又被稱為“朝陽產業”,結合資料分析旅游業的發展對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文化交流以及環境等方面產生的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