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關于地理環境對其它生產活動影響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長江三角洲的輕工業發展依托于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
B. 長江三角洲商業貿易發達依托于優勢的地理位置
C. 長江三角洲發展重工業依托于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
D. 松嫩平原發展重化工業依托于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春節期間,人們紛紛返鄉團聚,公司放假、工地關停,但臘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乂遭遇了一次大氣污染過程。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觀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總體有所下降,但排放的空間分布有明顯變化。據監測,春節期間用電量下降了 30%,但鋼鐵、有色、石化等大型企業用電量沒有下降。
(1)說出造成這次大氣中污染過程的主要原因。
(2)指出減輕此類污染的主要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李白將鄉愁寄予一輪明月,余光中說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席慕容認為鄉愁是一種模糊的惆悵……古今中外,許多文人墨客都會寄鄉愁于筆端,表達思鄉之情,這些鄉愁都是基于文化范疇的對故鄉的思念與懷想。正如《人民日報》的評論所言:“記住鄉愁,就是記住社稷。記住鄉愁,就是記住祖宗。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恩情。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根本。”若從地理角度解讀鄉愁,其意蘊與內涵應有所拓展。
據此回答下面小題。
【1】鄉愁產生的地理原因不包括
A. 人口遷移 B. 經濟全球化 C. 城市化 D. 逆城市化
【2】下列地理現象中不能體現鄉愁的是
A. 個別投資者因為個人偏好,選擇在工業區位條件并不十分優越的地方建廠
B. 2018年2月14日(春節),多條高速公路因為車流量太大短時間封閉
C. 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
D. 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民俗博物館和民俗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目前生態城市是現代城市建設的新潮流,它以環境為中心,注重可持續發展,強調資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態優先等原則,這有利于解決因不合理城市建設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建設“健康”城市。
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1】目前城市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與城市地域結構模式不合理有關
B. 城市人口、工業的膨脹產生大量廢物,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
C. 與城市所在的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適有關
D. 城市環境是人類改造自然變化最大的地方,自凈能力最強
【2】生態城市中心區面積最大的功能區最有可能是( )
A. 綠地 B. 工業區
C. 交通區 D. 住宅區
【3】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工業和城市化過程產生的問題中,屬于生態破壞方面的是( )
A. 大氣污染日益加劇,該地區已成為全國一大酸雨中心
B. 水污染嚴重,“水質性”缺水問題突出
C. 噪聲擾民,城市環境質量下降
D. 耕地銳減,土壤肥力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旅游地理)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旅游活動已成為普通大眾的消費活動。北京市郊區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景觀和風土民情資源發展旅游業,火熱的表演、絢麗的自然風景和壯觀的八達嶺長城迎來了一批批游興盎然的游客。
指出北京郊區利用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帶來的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地理——選修3:旅游地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2018年夏季,四川盆地高溫悶熱天氣持續時間長,四川省許多人選擇外出旅游避暑,其中前往云南、貴州兩省的人較多。
說明四川人選擇前往云南、貴州兩省旅游避暑的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歷了五次大的產業轉移。據下表完成下列各題。
產業轉移 | 時間 | 輸出國 | 被輸入國 | 轉移產業 |
第一次 | 19 世紀 40 年代 | 英國 | 美國 | 紡織工業 |
第三次 |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 | 日本 | 香港、臺灣、新加坡和韓國 | 勞動密集型產業 隨著產業轉移的升級,又逐步擴展到了汽車、電子等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
第五次 | 近些年 | 中國 | 一是東南亞相關國家,二是美國、日本、歐洲 等發達經濟體 | 輸出的雙路線:低端的產業向東南亞相關國家轉移,高端的產業向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回流。 |
【1】第一次產業轉移與第三次產業轉移中,輸出國共同原因是( )
A. 本國市場狹小 B. 工業導致環境污染嚴重
C. 本國勞動力不足 D. 經濟全球化趨勢
【2】第五次產業轉移,中國產業向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回流的原因( )
A. 市場的擴大 B. 科技的發展 C. 環境承載力的增大 D. 勞動力增加
【3】第五次產業轉移會使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 )
A. 老齡化趨勢減緩 B. 工業產值增加
C. 城市化水平提高 D. 工業化進程加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聯合國環境計劃組織聯合發表的《2000年地球生態報告》顯示,人類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繼續消耗地球資源,那么所有資源將會在2075年前被消耗光。該報告還根據每個國家的人口數量和各國自給自足能力的平衡關系,計算出各國“生態腳印”大小,即各國消耗資源時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沖擊程度。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這段材料表明地球上的資源具有的特點是( )。
A. 數量上的有限性 B. 潛力的無限性
C. 分布的不均衡性和規律性 D. 資源的緊密聯系性
【2】“生態腳印”說明( )
A. 發展經濟不可避免的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B. 人們對環境規律的認識具有一定局限性
C. 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范圍在不斷擴大 D. 環境容量(承載量)是有限的
【3】阿聯酋等一些波斯灣國家“生態腳印”較大,主要是因為( )
A. 發展速度快 B. 資源消費量大
C. 環境承載量大 D. 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不協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水面蒸發是最大可能蒸發量,屬于水分供應不受限制的蒸發。氣溫是影響蒸發的重要因子。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氣溫升高時,水面蒸發量也相應增加。然而,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世界不少地區觀測到的水面蒸發量卻出現持續下降趨勢。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一般情況下,世界上水面蒸發最旺盛的地區位于
A. 赤道附近 B. 回歸線附近 C. 南極地區 D. 溫帶大陸內部
【2】不少地區的水面蒸發量出現持續下降趨勢,其原因可能是這些地區
A. 大氣濕度逐漸下降 B. 水體面積逐漸減少
C. 大氣云量逐漸增加 D. 大風天氣逐漸增多
【3】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水面蒸發量呈下降趨勢,這會使
A. 區域水循環變活躍 B. 空氣水汽含量增加
C. 農作物收獲期提前 D. 農業干旱得到緩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