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少災害的破壞,人們應 [ ]
A.聽天由命,無法抗拒
B.虔誠禱告,祈求神靈保佑
C.災害發生時要盡可能跑出房屋,必要時可跳樓
D.通過對地質、生物、水文等的觀測,對此災害進行預報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2012學年黑龍江省鶴崗一中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單選題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度,東經103.4度)發生8級地震。重慶、湖南、湖北、山西、陜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明顯震感。據此回答1~4題。
【小題1】關于5月12日汶川地震,敘述錯誤的是( )
A.釋放的能量約為6級地震的900倍 |
B.北京高樓居民比底層居民更能感覺震動 |
C.震源較淺是破壞程度大的重要因素 |
D.與通海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同屬一個地震帶 |
A.地震發生的原因都與人類活動有關 |
B.人類活動誘發的地震多為破壞性地震 |
C.發生在海底的地震不會對人類活動產生影響 |
D.人類可以通過適當的措施減輕地震的破壞程度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3屆黑龍江省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度,東經103.4度)發生8級地震。重慶、湖南、湖北、山西、陜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明顯震感。據此回答1~4題。
1.關于5月12日汶川地震,敘述錯誤的是( )
A.釋放的能量約為6級地震的900倍
B.北京高樓居民比底層居民更能感覺震動
C.震源較淺是破壞程度大的重要因素
D.與通海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同屬一個地震帶
2.關于人類活動與地震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地震發生的原因都與人類活動有關
B.人類活動誘發的地震多為破壞性地震
C.發生在海底的地震不會對人類活動產生影響
D.人類可以通過適當的措施減輕地震的破壞程度
3.提高房屋的抗震強度屬于( )
① 減少人自身的易損性
② 通過改變土地利用類型減少易損性
③ 工程措施減少易損程度
④ 增加地表環境的穩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社會經濟基礎雄厚、政治穩定的地區,能夠“縮小”災情,主要是因為( )
① 有能力建設防災系統
② 災害發生時能迅速救援
③ 能夠把自然災害消滅在萌芽狀態
④ 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援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根據相關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領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在無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統萬城)。赫連勃勃曾嘆曰:“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嶺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蔽簻缦囊院,這里成為牧場,唐初為農業區,唐末以后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烏素沙漠)。
——摘編自白壽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材料二
隋至宋初統萬城地區人口統計略表
時間 | 戶數 | 口數(每戶以5口估算) |
隋 | 11 673 | 58 365 |
唐中期 | 12 635 | 63 175 |
北宋初期 | 2l 386 | 106930 |
——摘編自《隋書》《舊唐書》《太平寰宇記》等
材料三
1886年美國首次出現沙塵暴,1894年和1913年美國中西部地區又分別發生兩次沙塵暴。1931年發生嚴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強風,加劇了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蕪。據美國官方統計,如果以能見度小于一英里為準的話,這樣的沙塵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個沙塵暴肆虐范圍達1000萬英畝。沙塵暴造成美國農業減產和農業收入減少。頻繁的沙塵暴對很多美國人來說,如同惡夢一般。當時的一首歌這樣唱道:“這漫天塵土侵入我的家鄉,從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場塵暴來勢洶洶……好像烏云遮住太陽!
——摘編自(美)唐納德·沃斯特《塵暴》
(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統萬城建于哪一歷史時期,說明該城所在地區自建城至北宋年末自然環境的變化及其原因。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20世紀30年代美國沙塵暴頻發的歷史原因及影響。
材料四
田納西河流域位于美國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紀后期起,流域內人口激增,開發利用強度加大(圖1),致使環境惡化,水旱災害頻發,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到20世紀30年代初,該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國平均水平的45%。1933年開始,在田納西河管理局的統一協調和嚴格管理下,實施了以治理田納西河為核心的流域綜合整治和開發(圖2)。取得了全流域水電、火電、核電并網供電,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質,發展旅游業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紀80年代,談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迭到全美國的平均水平。
圖1
圖2田納西河流域示意圖
(3)分析圖8,說明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
(4)依據資料和圖9信息,指出對田納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說明其效益。
材料五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發展面臨一系列新問題,如南北差距繼續擴大、世界人口劇增、全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等。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對世界環境和發展中國家的關鍵問題進行全面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專題報告。系統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和基本綱領,并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92年,在巴西召開的有183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里約熱內盧宣言》和《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可持續發展觀被不同國家所認同。
(5)聯系材料五,運用國際社會的有關知識,說明為什么可持續發展觀能夠被不同國家所認同。
材料六
就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論斷:恩格斯說:“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薄安灰^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瘪R克思說:“我們這個世界面臨的兩大變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6)聯系材料五、六,運用所學的哲學知識,說明應該如何理解和處理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咸海過去漁產豐富,沿岸數百萬居民受益。而今它的面積縮小了40%,周邊寸草不生,成了鹽堿化嚴重的不毛之地。
25年前,咸海的漁港穆伊納克有近萬人從事漁業,而今變成了一個遠離咸海千米的內陸小城。漁村烏切塞,70年代中期有近千戶居民,現已不到200戶,村莊已被沙丘包圍了。
咸海一帶的氣候也越來越惡劣,冬冷夏熱更為明顯了。一年到頭狂風不止,灘地鹽粒飛舞,對人體健康和農田造成極大危害,患食道癌、呼吸道疾病、眼病的人數猛增。
咸海蒙受災害的根源在哪里呢?幾千年來,是阿姆河和錫爾河給了它生命。后來河流沿岸為發展棉花生產,挖水渠、修堤壩,不斷擴大灌溉面積,結果棉花產量翻了番,咸海的生態環境卻被破壞了。兩河流入咸海水量的減少,補償不了自然蒸發的湖水,湖面逐年下降,干涸面積日益擴大。
(1)材料反映了目前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什么?
(2)咸海的厄運告訴人們的一個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此為鑒,為協調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我們必須走____________道路,其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國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