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西遞、宏村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西遞、宏村位于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座古村落,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態、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天下,被譽為“畫中的村莊”。
近些年來,到西遞、宏村自駕游逐漸成為一種時尚,試分析其原因。
【答案】西遞、宏村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景觀獨特,旅游資源豐富;距離黃山很近,旅游資源集群性優越;距離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較近;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汽車逐漸走入平常人家;自駕游更加自由方便;該地交通設施、賓館酒店等基礎設施逐漸完善。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屬于基礎性試題,難度不大。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的評價主要從旅游資源的價值、地理位置和交通、客源市場、基礎設施、環境承載能力和政策等方面分析,結合題目材料可知西遞、宏村是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既有世外桃源般的自然風光,也有多彩的人文歷史,旅游資源豐富;距安徽黃山較近,旅游資源的集群和地域組合狀況好;離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較近;且該地交通、酒店等基礎設施逐漸完善;而自駕游主要是因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人均擁有量大,自駕游出行自由方便。綜上所述,近年來到到西遞、宏村自駕游逐漸成為一種時尚。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某地河流縱橫,水量長年較大。古代,該地區的牧民往往居住于距河流較遠的區域。冬季,該區域的婦女在鹽度較高的湖中鑿取厚厚的冰塊,過著一年中最忙和最辛苦的日子。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該地區最可能位于
A. 遼河平原 B. 天山牧區 C. 青藏高原 D. 黃土高原
【2】牧民居住于距河流較遠的區域,其主要原因是
A. 保護水源 B. 躲避災害 C. 便于放牧 D. 利于防衛
【3】該地區冬季婦女采冰主要是用于
A. 生活用水 B. 夏天降溫 C. 冰飾雕刻 D. 乳酪制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沼澤是多水條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綜合體。三江平原是我國最大的沼澤區,經大面積開發,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但近年出現諸如氣候變干、旱災增多等環境惡化現象,于是國家決定不再墾荒,據相關知識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敘述屬于沼澤的主要功能的是
①水源地、蓄水池 ②維持生物多樣性③調節氣候 ④保護農田,防風固沙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沖積形成三江平原的河流,包括黑龍江、烏蘇里江和
A. 松花江 B. 嫩江 C. 鴨綠江 D. 圖們江
【3】有關三江平原的敘述正確的是
A. 糧食單產高,但商品率較低 B. 主要糧食作物為冬小麥
C. 尚未開發的沼澤性荒原適宜建立自然保護區 D. 緯度高,氣溫低,多為兩年三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濕地是中國首批7個國際重要濕地之一,素有“珍禽王國”、“候鳥天堂”、“中國第二長城”之美名。近年來,由于湖區不合理開發,令鄱陽湖濕地面臨生態失衡的嚴重危機。據此回答下面小題。
【1】鄱陽湖濕地是我國最重要的濕地之一,有關濕地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濕地是重要的遺傳基因庫,對維持野生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B. 大力開墾濕地,有利于擴大耕地面積,緩解人地矛盾
C. 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質降解和轉化,使當地和下游區域受益
D. 調蓄洪水,防止自然災害
【2】“夏秋水天一色,冬春草洲無邊”是對鄱陽湖壯觀景色的真實寫照,這種景觀的形成說明( )
①太陽輻射、大氣環流的季節變化顯著 ②氣溫、降水的季節變化顯著 ③人類活動、地表狀況的季節變化顯著 ④氣旋、鋒面的季節變化顯著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3】對濕地的合理開發利用是( )
A. 填湖造田 B. 建養魚池 C. 種植水稻、蓮藕 D. 維持現狀,開發旅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地理——選修3:旅游地理)
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泊,夏日湖天一色,冬日霧凇奇特,湖岸峭壁高聳、怪石林立、溫泉廣布。1996年被列入世界人類文化和自然保護名錄。2016年以來游客大量涌入湖區,沿岸民眾多有抱怨。當地人較少參與旅游經營活動,旅游業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多收入。
簡述促進貝加爾湖沿岸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位游客由遼寧大連出發向西去新疆旅游,沿途依次看到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觀。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1】該游客沿途依次看到的景觀可能有( )
A. “塞外江南”→“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層層梯田層層綠”
B. “碧海藍天”→“風吹草低見牛羊”→“黃沙滾滾”
C. “林海雪原”→“滾滾麥浪”→“椰風海韻”
D. “三江并流”→“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渺”→“東方不夜城”
【2】該游客看到的景觀自東向西變化,體現了( )
A. 自然帶的周期性更替規律
B.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C. 隨海拔升高而變化的垂直分異規律
D. 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3】該游客看到的自然景觀依次變化,主要是( )
A. 人工改造自然的結果 B. 水分差異形成的結果
C. 自然災害影響的結果 D. 熱量差異造成的結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對區域的理解正確的是 ( )
A. 區域劃分的標準是根據自然地理的差異
B. 一個區域的內部是絕對一致的
C. 區域的邊界都是十分明確的
D. 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地鐵在許多城市的交通中,已承擔起主要的乘客運輸任務。合肥地鐵1號線2012年6月1日動工,是一條南北向線路,首期運營線北起合肥火車站,南至濱湖新區九聯圩站,于2016年12月26日正式開通運營,這也標志著合肥市民迎來了“地鐵生活”。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下列不屬于地鐵交通的優點的是( )
A. 節省土地 B. 節約能源
C. 減少污染 D. 抵御災害能力強
【2】地鐵交通對合肥市空間結構的影響有( )
①居住空間向郊區轉移 ②居住空間向站點附近集中 ③形成新的商業圈 ④中心商務區因交通條件變化地位有所下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