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季風指數是季風現象明顯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個地區季風環流的強弱程度。圖6中示意我國東部地區1880-2000年的夏季風指數(a)和冬季風指數(b)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數值中的某一個數值與平均值的差)值曲線。據此完成下列問題。
【1】1960-1970年期間,與多年平均狀況相比 ( )
A. 華北地區植物發芽較早 B. 東北地區凍土厚度偏薄
C. 西北地區天山雪線降低 D. 南方凍雨頻次偏低
【2】與1960年相比,1980年黃河 ( )
A. 徑流量減少,下游斷流加劇 B. 徑流量增大,下游洪澇嚴重
C. 泥沙沉積量大,海岸線前移速度快 D. 結冰期較長,凌汛災害嚴重
【答案】
【1】C
【2】A
【解析】考查季風指數變化及產生的影響。
【1】季風指數是季風現象明顯程度的量值,數值大小表示一個地區季風環流強弱。1960—1970年期間,與多年平均狀況相比冬季風指數距平為正值,說明冬季風勢力強。冬季風勢力強,氣溫低,華北地區植物發芽較晚,A錯;東北地區凍土厚度偏厚,B錯;西北地區天山雪線偏低,C對;南方凍雨頻次偏高,D錯。故選C。
【2】根據圖示夏季風指數距平, 1960年距平為正值,夏季風勢力強,降水多,徑流量大,攜帶泥沙多,沉積量大。1980年距平為負值,夏季風勢力弱,降水量小,徑流量小,下游斷流加劇,侵蝕能力弱,攜帶泥沙少,黃河三角洲泥沙沉積量小,海岸線前移速度慢,A對。B、C、D錯。故選A。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針對藏南地區江北公路沙害問題, 某研究所于該地區進行石方格沙障(由 石頭組成的方格狀攔沙設施)防風固沙 效益研究,下圖示意風速為 11 m/ s 時 石方格沙障干預下的風速流場,據此完 成下面小題。
【1】在水平距離 50—80cm 段,風速
A. 最大 B. 平穩
C. 下降 D. 提高
【2】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A. 高空輸沙量 B. 近地面輸沙量 C. 地表粗糙度 D. 風沙活動高度
【3】與林木覆蓋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
A. 穩固沙土 B. 削減風力 C. 減少水分蒸發 D. 適應惡劣環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中①、②、③、④為沉積巖,⑤、⑥為巖漿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上圖中巖石形成的先后順序最可能為 ( )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⑤⑥④③②① C. ④③②①⑤⑥ D. ④③②①⑥⑤
【2】若①為石灰巖,則①與⑤接觸地帶易形成 ( )
A. 花崗巖 B. 大理巖 C. 頁巖 D. 礫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表示某種工業區位選擇發展變化的不同階段。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區位選擇與圖中所示發展階段相符合的工業部門是( )
A.鋼鐵工業
B.化學工業
C.紡織工業
D.電子工業
(2)上圖反映這種工業區位選擇變化的原因是( )
A.原料地的吸引力逐漸增強
B.燃料地的吸引力越來越強
C.交通運輸的影響變化不大
D.市場的吸引力逐漸增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某工業區內工業部門關系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該工業區內各工業部門間主要的工業聯系類型是( )
A.空間利用上的聯系
B.生產工序上的聯系
C.信息交流的聯系
D.生產與銷售的聯系
(2)圖中M,N兩工廠可能分別是( )
A.肥料廠 化工廠
B.發電廠 化工廠
C.發電廠 肥料廠
D.機械廠 水泥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近三年浙江省將打造百個特色小鎮,其中溫州甌海區時尚智造小鎮獲批成為省首批38個特色小鎮之一,小鎮將聚焦“時尚智造”、構建“眾創空間”、凝練“地域文化”、發掘“時尚消費”。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近幾年浙江省特色小鎮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
A. 經濟發展 B. 技術先進
C. 勞動力充足 D. 政策支持
【2】推測建設甌海時尚智造小鎮最主要的目的是
A. 推動產業升級 B. 發展旅游行業
C. 加強地域聯系 D. 拓展交通網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表示某種產業在世界上的遷移過程,回答下列各題。
【1】圖中反映的產業部門可能是( )
A. 玩具制造 B. 鋼鐵工業 C. 石油化工業 D. 制糖工業
【2】導致該產業遷移變化的主要區位因素是( )
A. 原料 B. 技術 C. 交通運輸 D. 勞動力價格
【3】產業轉移的根本原因是( )
A. 轉移污染物 B. 尋求最優區位 C. 擴大企業影響力 D. 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