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左圖中從a地到b地之間是 作用下形成的 地貌;與a地相比,b地顆粒物粒徑較 。
(2)左圖中某地可能會出現中圖所示景觀,該景觀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近年由于人類不合理的活動,該景觀出現不斷擴大的趨勢,對此人類應采取的措施為 。
(3)根據等高線數值判斷,右圖中地形是陸地五種基本類型(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中的 ,判斷理由是 。
(4)右圖所示的地質構造是 ,判斷理由是 ,此處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
【答案】(1)流水沉積 沖積扇 小(細)
(2)風力沉積 退耕還林還草(禁止過度放牧)
(3)丘陵 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等高線數值少于500米
(4)向斜 中間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巖性堅硬,不易受外力侵蝕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外力作用與地貌以及地質構造與地貌的相關知識。
(1)讀圖分析可知,圖1為沖積扇,主要是流水沖積作用形成的。a 位于上游,b位于下游,由上游到下游,流速逐漸減緩,泥沙逐漸沉積,沉積顆粒由大到小,因此b地顆粒粒徑比a地小。
(2)由圖示景觀可知,圖2位沙丘,主要是在風力沉積作用下形成的。針對近年來荒漠化逐漸嚴重,我們可以采取退耕還林還草,恢復自然植被,禁樵禁采等措施。
(3)讀圖分析可知,圖中等值線多在200米左右,且低于500米,成閉合狀分布,屬于低山丘陵
(4)根據圖示巖層的分布規律可知,該處巖層中間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屬于向斜構造;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巖性堅硬,不易受外力侵蝕。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中甲-乙-丙反映了從地質歷史時期到現在的某大陸自然環境的變化。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1】圖示大陸自然環境的演化過程,主要說明了自然地理環境的
A. 整體性 B. 差異性
C. 可逆性 D. 可塑性
【2】丙圖中大陸東岸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海洋面積擴大 B. 西風背風坡
C. 森林逐漸消失 D. 陸地面積縮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面“不同時期臺灣省人口金字塔圖組”,完成下面小題。
【1】圖示過程能夠明顯反映臺灣省
A. 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 B. 人口死亡率不斷下降
C. 人口死亡率不斷上升 D. 人口自然增長率不斷上升
【2】預測到2031年臺灣省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是
A. 人口增長速度快 B. 人口老齡化程度高
C. 就業壓力太大 D. 性別結構嚴重失衡
【3】關于環境人口容量的正確敘述是
A. 在不同的發展時期,人們估計的環境人口容量應該是基本相同的
B. 環境人口容量就是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是永遠不變的
C. 隨著科技的發展,資源利用率提高,地球環境人口容量是無限的
D. 確定什么樣的消費水平,對環境人口容量產生較大的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回答下面小題。
【1】【1】圖中各序號,表示外力作用的是( )
A. ①⑥ B. ②③ C. ①② D. ④⑤
【2】【2】本圖對巖石圈物質循環的表述尚不夠完整,以下有關完善本示意圖的方案中,你認為
最為合理的是 ( )
A. 補充從“沉積巖”“變質巖”到“沉積物”的箭頭,標注①
B. 補充從“巖漿”到“沉積物”的箭頭,標注②
C. 補充從“沉積物”“巖漿”到“變質巖”的箭頭,標注⑥
D. 補充從“變質巖”“沉積巖”到“巖漿巖”的箭頭,標注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贊比亞的卡里巴水庫壩高128米,1958年開始蓄水。施工前,該水庫庫區周圍地區僅發生過小震。到1963年水庫蓄滿水后,庫區周圍地區的地震僅記錄到的就有2000多次。絕大多數地震震中都位于庫區下部。1969年庫區發生了一次里氏5.8級的較大地震。據此回答:關于修建水庫后,地震次數增多原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人類工程誘發了地震的發生
B.巖石上部重量增加引發地震
C.水對地下深處巖石的滑動起了潤滑作用
D.修建水庫增加了地表環境的穩定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新華網北京2011年7月17日電:記者17日從國家海洋預報臺獲悉,今年第6號超強臺風“馬鞍”的中心17日12時位于沖繩島東南方向大區90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面上,臺風中心經過區域將掀起10米以上怒濤。18日,臺風向北偏西移動,福建已持續四天暴雨。根據材料回答:
該類型的風暴潮多發生的時間是( )
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春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