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閱讀材料,回答下題。
材料一 2008年4月28日4時41分,北京開往青島的T195次旅客列車運行至山東膠濟鐵路周村至王村間脫軌,與煙臺至徐州的5034次客車相撞,造成72人死亡,416人受傷。
材料二 中新網鄭州2011年6月14日電:近日,國家旅游局發布了《中國游客赴日旅游安全提示調整通知》,取消之前的赴日禁游令。然而一些專業人士認為,日本地震、核輻射不僅重創了日本的經濟,也創傷了日本的形象,旅游業被牽累。
“4·28”事件發生時,正值“五一”前后,傷亡人員中不乏旅游人員,此次事件對游客來說屬于何種旅游安全因素( )
A. 地形 B. 氣象 C. 交通 D. 旅行社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古代道教就有“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天人合一”思想。據此回答下面小題。
【1】“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體現了( )
A. 地理環境決定論思想 B. 人類中心論思想
C. 人本主義思想 D. 人地伙伴論思想
【2】下列符合該思想的做法是( )
A. 跨流域調水 B. 過度抽取地下水
C. 毀林開荒 D. 在耕地中大量使用化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地理—選修3:旅游地理】
九寨溝地處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漳扎鎮境內,南部距離成都市300km,是中國第一個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要目的設立的自然保護區,也是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被納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以翠海、疊瀑、彩林、雪峰、藏情、藍冰“六絕”著稱于世。著名的景點有樹正群海、諾日朗瀑布、五花海、犀牛海、五彩池、珍珠灘等。
說明九寨溝發展旅游業的優勢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國國內曾出現過四次人口遷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紀中期戰爭造成人口大規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伴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人口由鄉村大量流入東北五大湖工業城市;第三次是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隨著南部宇航、西部電子等新興工業的興起,東北部人口大量遷往南部和西部地帶。
(1)20世紀初美國東北部處于城市化進程的_____________階段,說明此階段出現的城市化問題。
(2)分析美國國內第四次人口遷移的拉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據宜賓新聞網消息:為進一步鞏固國衛創建成果,自5月2日起,翠屏區聯合執法支隊、區域管局、各街道域管執法大隊組織開展中心城區夏季夜間燒烤夜宵攤點集中整治工作。重點整治嚴重影響市容環境的夜間燒烤、夜宵攤點等問題,著力提高市民群眾文明衛生意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說明燒烤夜宵攤點產生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其危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地理——選修3:旅游地理]
“藍洞”是灌滿海水的垂直洞穴,從高處俯瞰,呈現與周邊水域不同的深藍,仿佛“深邃的眼睛”,吸引著人們前去探險。位于委內瑞拉燈塔礁的伯利茲大藍洞是最為著名的藍洞之一,其洞穴形成于冰川時代末期(寒冷的氣候將水凍結在地球的冰冠和冰川中,海平面大幅下降),當時是濱海陸地的一個垂直的洞穴。研究顯示,伯利茲大藍洞周邊組成物質為石灰巖。
分析該大藍洞形成的主要過程,并指出最佳體驗伯利茲大藍洞的游覽的方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7年6月5日為第46個世界環境日,中國的主題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2017年世界環境日的中國主題體現的人地關系思想是
A. 崇拜自然 B. 改造自然 C. 征服自然 D. 人地和諧
【2】下列最能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是
A. 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B. 全面封山育林,保護生態環境
C. 發展生態旅游和特色產業 D. 大力開發水能和發展水產養殖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3年北京市在四環外軌道站點建成多個供市民停車換乘的P+R停車場。早上市民可以駕車停入停車場,換乘地鐵上班;下班后坐地鐵到達停車場,再駕車回家。據此完成下列問題。
【1】停放在P+R停車場的汽車主要來自
A. 四環以外的住宅區 B. 城市中心的商業區
C. 四環以外的工業區 D. 城市中心的行政區
【2】北京市建設P+R停車場可以
A. 縮小居民出行范圍 B. 緩解城區交通壓力
C. 提高地鐵運營能力 D. 消除郊區大氣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目前,進出西藏的旅客以航空為主要交通選擇的原因有( )
A. 青藏高原地表起伏大,陸地交通線的建設難度大
B. 地域廣大、聚落稀疏、行程時間長、中途交通點少、行程不便
C. 氣候終年寒冷,風大,空氣稀薄,行程不安全因素多
D. 降低高原反應的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