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主要集中在
[ ]
A.勞動密集的專業化工業集聚區域內
B.技術密集的專業化工業集聚區域內
C.傳統工業大批量生產的工業集聚區
D.新興工業小批量生產的工業新區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1+1輕巧奪冠·優化訓練·高中地理必修3(中國地圖版) 中國地圖版 題型:01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讀中國糧食生產有關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湖廣熟,天下足”描繪了我國千百年來“南糧北運”的歷史。但是,伴隨著北方糧食生產供給能力的增強和南方市場經濟改革的推進,糧食生產與流通格局已悄然改變。北方松遼河產區和南方長江產區的糧食生產指標的變化,正是我國糧食生產區城格局變化的一個縮影。
1.右圖中松遼河產區包括的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是 ,所跨越的干濕地區自東向西依次
為 。該區的重要糧食產地,自東向西依次為三江平原、 平原和
平原。
2.圖中長江產區的 湖平原和 湖平原歷來是南方糧食高產區,在我國糧食生產中起著重要作用。
3.與松遼河產區相比,長江產區糧食生產的優勢條件是 。(單項選擇)
①糧食商品率高 ②耕地面積廣大 ③水熱資源豐富 ④復種指數較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我國北方糧食作物以 為主;我國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居首位的糧食作物集中分布在 一線以南的東部平原、丘陵地區。
5.表中數據顯示,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長江產區對全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與松遼河產區相比,其變化特點是 ;同期,與南方產區相比,我國北方產區人均糧食點有量變化特點是 。隨著糧食生產格局的改變,我國糧食流通格局也開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概括為 。
6.長江產區對全國糧食增產貢獻率變化的原因可能是 。(多項選擇)
A.非農業用地比重上升 B.糧食大量出口
C.糧食單產下降 D.調整種植業結構
7.北方產區糧食產量的增長,與播種面積擴大等多種因素有關。但這些因素也可能造成負面影響。閱讀下面的結構框圖,將代表相關內容的字母填入圖中的空格內。(每個字母限用一次,每框限填一個字母)
A.毀草種糧 B.導致水土污染 C.擴大灌溉面積 D.提高機械化程度 E.減少生物多樣性,加劇荒漠化F.增加播種面積 G.培育優良品種
8.上述我國糧食生產和流格局新變化的案例,對你學習地理的啟示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13、(廣東省2010高三六校聯考)根據我國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見下表 單位:萬人
| 全國總人口
| 北京
| 上海
| 江蘇
| 廣東
| 湖北
| 甘肅
| 青海
|
1990年
| 116002
| 1082
| 1334
| 6706
| 6283
| 5397
| 2237
| 446
|
2000年
| 129533
| 1382
| 1674
| 7438
| 8642
| 6028
| 2562
| 518
|
材料二:我國城鎮與農村人口的百分比圖。
(1)將廣東省、上海市、湖北省、青海省1990年-2000年人口增長幅度由高到低排序。
(2)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全國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人口增長速度并不均衡。自1990年以來, 和 人口增長較快。試分析這些地區人口增長快的主要原因
。
(3)目前我國人口發展的歷程已屬于 階段,人口發展歷程轉變較快的主要原因是 。
(4)20世紀90年代,我國人口遷移和流動的主要方向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據報道,2001年12月中旬,中國北方普遍降雪。在吉林省的吉林市,卻出現了罕見的“黃雪”(黃色的雪)。原來是大雪中伴著揚沙,沙塵在白雪上涂抹了一層黃色。由于生態環境破壞而造成土地嚴重沙化,我國已有相當于一個江蘇省的面積完全沙化。這次“黃雪”的沙塵是隨著西南風轉西風飄過來的。根據材料回答16—20題。
16.據監測結果,我國90%以上的沙化土地分布在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總體上仍呈擴展趨勢。我國土地沙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缺乏防沙、治沙的法律 B.巖石和土質疏松易風蝕
C.氣候干旱等自然原因 D.不合理的人為活動
17.下列現象最容易出現類似東北罕見“黃雪”的是( )
A.暖鋒過境 B.冷鋒過境
C.臺風過境 D.反氣旋控制
18.民謠說:“一年開草場,二年打點糧,三年五年變沙梁。”下列行為及現象容易導致土地荒漠化及沙塵暴頻發的是( )
①以糧為綱、有糧不慌 ②退耕還林、還草③人口眾多并快速增長 ④大量采挖中藥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為防沙治沙,保護生態環境,從20世紀70年代起,我國政府開展被譽為“世紀生態工程之最”的萬里防沙線建設,這個工程是( )
A.平原綠化工程 B.全國防治沙漠化工程
C.長江中上游防護林 D. “三北”防護林
20.在防沙治沙的過程中,為進一步改善我國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以下可以采取的措施中正確的是( )
①植樹種草,加強防護林建設 ②確定合理的載畜量 ③進行大規模人工降水 ④退耕還牧 ⑤大打機井,大規模開采地下水 ⑥改變耕作制度,降低復種指數 ⑦開展大規模墾荒行動
A.①②④ B.③⑥
C.⑤⑦ D.①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圖3-27,回答下列問題。
圖3-27
(1)請將城市周圍的A、B、C、D四個區位合理安排花卉業、果園、乳牛業、糧食或經濟作物的生產:A B C D 。
(2)適宜該地區大范圍種植的農作物和水果:糧食作物有: 、 ,經濟作物有 ;水果是 。
(3)該地區20世紀90年代初期曾大規模載桑養蠶,后因國際市場價格大跌,而銀杏葉提取物價格看好,農民紛紛毀掉桑園而發展銀杏葉圃,然而5年后市場上銀杏葉提取物需求量銳減,農民又開始刨銀杏樹。導致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該案例給我們有益的啟示是 。
(4)該地區對農業生產危害較大的自然災害有 等。
(5)制約本地區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是 。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措施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