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為減緩全球變暖,發展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科學家們考察了美國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狀況(下圖)及產生的影響。
讀圖文資料,完成下面小題。
【1】對圖中所示地區1936~2015年期間地表環境變化的表述,與實際情況相符的是
A.年蒸發量始終不變B.河湖水量持續穩定增加
C.生物種類保持不變D.地表淡水資源總量減少
【2】科學家們在推斷海平面上升所淹沒的陸地范圍時,不作為主要依據的是
A.潮汐規模和洋流方向B.海水受熱膨脹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總量D.沿海地區的海拔高度
【答案】
【1】D
【2】A
【解析】
【1】從圖示信息看,2015年與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說明氣溫升髙,則年蒸發量變大,A錯;河湖水量開始會増加,但隨冰川融水量減少,水量會減少,B錯;生態環境的改變,會導致生物種類減少,C錯;圖中顯示地表冰川消融殆盡,從長久來看,該地位于美國西北部山地為大陸性氣候,降水較少,冰川消融殆盡后,隨著蒸發不斷加劇,湖泊可能演變成咸水湖,導致地表淡水資源諴少。D對。故本題選擇D。
【2】潮汐規模和洋流方向不會因海平面上升發生改變。故不作為海平面上升所淹沒的陸地范圍時的參考依據,其他選項都是與水面上升幅度或陸地直接相關的信息,是必須參考的數據。選A。
全球變暖會引發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降水量發生變化,部分地區出現水資源短缺;出現“糧荒”;自然災害加劇,損失加重;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物種多樣性受損,生態系統破壞:極端天氣頻繁等。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下圖是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熱帶風暴襲擊緬甸的前后對比照片。左圖是2008年4月15日拍攝的景象,右圖為5月5日遭襲擊后所拍攝的畫面。
完成下面小題。
【1】獲得此照片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
A.遙感B.全球定位系統
C.地理信息系統D.地面測繪系統
【2】緬甸政府對此次災害的受災面積和損失進行統計并合理安排災后重建工作,需借助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
A.遙感B.全球定位系統C.地理信息系統D.地面測繪系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圖,回答下面小題。
【1】有關圖中A海域沿岸的地貌,描述正確的是( )
A. 主要由流水侵蝕形成 B. 輪廓破碎,不利于發展漁業生產
C. 主要由海浪侵蝕形成 D. 多港灣,主要由古冰川侵蝕形成
【2】圖中B山脈東、西兩側的水系特征不同的是( )
A. 流域面積西大東小 B. 流量季節變化西大東小
C. 河床坡度西陡東緩 D. 西側為外流河,東側為內流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地球公轉軌道局部圖和某日光照示意圖”(左圖)(陰影表示夜半球,度數為經度,箭頭表示地球公轉方向)和“太陽能熱水器與地面夾角示意圖”(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此日乙地晝長為_____小時,直射點坐標為________。
(2)此時新、舊一天經度范圍之比為 ___________,甲、乙、丙、丁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最小的是______。
(3)此日,正午太陽高度空間分布規律是_______,泰州(32°N)地區太陽能熱水器與地面夾角為___________。
(4)該日3個月后泰州一豎直旗桿頂端的日影軌跡是(_______)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寧夏沿黃城市帶規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沿黃城市帶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是( )
A.水源B.交通C.地形D.能源
【2】圖示區域城鎮的特征有( )
A.該區域包含10個城市等級
B.城市等級越高數量越多
C.銀川市提供的服務種類最多
D.青銅峽市的服務范圍包含吳忠市的服務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聯系。下圖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導外力作用類型,讀圖完成下列小題。
【1】下列敘述正確的有
①a表示風力侵蝕 、赽表示風力搬運、踓表示流水溶蝕 、躣表示流水搬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形成原因分別是
A. 風力侵蝕、風力沉積 B. 流水侵蝕、流水沉積
C. 風力沉積、流水沉積 D. 風力侵蝕、流水侵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北半球某區域某時刻海平面與相應6000 m高空等氣壓差圖。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若空氣中水汽含量較豐富,此時甲、乙兩地近地面的天氣及成因正確的是
A. 甲地為陰雨天氣,盛行上升氣流B. 甲地為晴天,受反氣旋控制
C. 乙地為晴天,冷鋒過境D. 乙地為陰雨天氣,受氣旋控制
【2】此時,丙處近地面的風向最有可能為
A. 東北風B. 西北風C. 西南風D. 東南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干旱地區土壤的濕度一般由表層向深層逐漸增加,但在特定條件下可能在淺層土壤出現逆濕現象。某年8月,我國西北一處無人為干擾的戈壁天氣晴好。下圖示意該月連續兩日當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濕度變化。
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該地區土壤逆濕現象發生的主要時段是
A.1~6時B.6~12時C.12~18時D.18~24時
【2】導致10cm深度土壤濕度變化的水分來源于
A.凝結水B.河流水C.生物水D.地下水
【3】80cm深度的土壤濕度在48小時內變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A.蒸發減弱B.氣溫日較差變小C.下滲累積D.蒸騰減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青海省西寧地區有一首歌謠:“古城氣候總無常,一日須攜四季裝。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造成圖示區域積溫等值線彎曲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緯度
C. 夏季風 D. 人類活動
【2】歌謠與其反映的地理現象或解釋,對應錯誤的是
A. “山下百花山上雪”——反映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B. “一日須攜四季裝”——地勢高,空氣稀薄,晝夜溫差大
C. “日愁暴雨夜愁霜”——白天升溫快,易形成對流雨;夜晚降溫快,易凝結成霜
D. “日愁暴雨夜愁霜”——受高原不穩定氣流影響,天氣多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