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一: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進入“人口紅利”期。“人口紅利”期指的是在一個時期內,社會撫養指數相對較小,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重較大。
資料二:(新華網)未來30年,我國人口將形成5億城鎮人口、5億流動遷移人口、5億農村人口“三分天下”的格局。據此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1.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口紅利”期提前到來的主要原因是( )
A.經濟發展速度很快 B.醫療衛生事業進步,人口死亡率低
C.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 D.城市化速度快
2.預計2015年前后,我國達到“人口紅利”高峰,“人口紅利”期結束后,我國面臨的突出問題是( )
A.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 B.人口總量減少 C.就業困難 D.經濟衰退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貴州省清華實驗學校2009-2010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試卷(理) 題型:069
閱讀相關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資料一:20世紀80年代,香港勞動密集型企業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廠”工業分布格局,“前店后廠”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經濟合作中地域分工與合作的獨特模式。其中“前店”指港澳地區,“后廠”指珠江三角洲地區。90年代中后期,這種分布格局逐漸改變。
資料二:珠三角與香港產業結構變化圖
資料三:1985年與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發展的比較圖
(1)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間,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港形成“前店”的優勢在于其______________
珠江三角洲地區形成“后廠”的優勢在于其_________
(3)90年代以來,珠三角與長三角地區相比,其原有經濟優勢正在喪失,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3屆廣東省珠海一中等六校高三第二次聯考地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單選題
據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各題。(15分)
材料一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耕地面積的幾何中心逐漸北移(圖)。
材料二 我國南、北方耕地減少面積流向圖(2003年-2008年)(圖)
材料三 我國新增耕地的降水條件(1990年—2000年)
降水量(mm) | <200 | 250—400 | 400—800 | 800—1000 | 1000—1600 | >1600 | 總計 |
新增耕地(%) | 10.9 | 14.8 | 65.9 | 2.1 | 4.6 | 1.7 | 10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2013學年廣東省等六校高三第二次聯考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據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各題。(15分)
材料一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耕地面積的幾何中心逐漸北移(圖甲)。
材料二 我國南、北方耕地減少面積流向圖(2003年-2008年)(圖乙)
材料三 我國新增耕地的降水條件(1990年—2000年)
降水量(mm) |
<200 |
250—400 |
400—800 |
800—1000 |
1000—1600 |
>1600 |
總計 |
新增耕地(%) |
10.9 |
14.8 |
65.9 |
2.1 |
4.6 |
1.7 |
100 |
(1)準確描述1985-2009年我國耕地總面積變化特征。(8分)
(2) 簡述2003-2008年我國南北方耕地比重的變化狀況,并比較減少面積流向的差異。(4分)
(3)根據材料三,從生態角度說明1990-2000年我國主要的新增耕地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2013學年廣東省等六高三第二次考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據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各題。(15分)
材料一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耕地面積的幾何中心逐漸北移(圖)。
材料二 我國南、北方耕地減少面積流向圖(2003年-2008年)(圖)
材料三 我國新增耕地的降水條件(1990年—2000年)
降水量(mm) |
<200 |
250—400 |
400—800 |
800—1000 |
1000—1600 |
>1600 |
總計 |
新增耕地(%) |
10.9 |
14.8 |
65.9 |
2.1 |
4.6 |
1.7 |
100 |
(1)準確描述1985-2009年我國耕地總面積變化特征。(8分)
(2) 簡述2003-2008年我國南北方耕地比重的變化狀況,并比較減少面積流向的差異。(4分)
(3)根據材料三,從生態角度說明1990-2000年我國主要的新增耕地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