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可魯克湖和托素湖(圖甲)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地區,被稱為“情人湖”,它們一大一小,靠一條小小的淡水河緊緊相連。這兩個湖泊雖然相距很近,有著相同的生態環境和變遷歷史(圖乙),但湖水性質卻迥然不同。
(1)指出巴音河的流向及其該河的流域類型。
(2)結合圖示信息,描述由蓮湖演變為可魯克湖和托素湖的形成過程。
(3)說明托素湖成為咸水湖的主要原因。
(4)有專家認為,隨時間推移可魯克湖很有可能變成咸水湖,請你為該專家提供合理的解釋。
【答案】(1)流向:自東南向西北。流域類型:內流區。
(2)階段I至階段II:蓮湖中部地下巖漿開始侵入。階段II至階段III:湖底中部巖漿侵入規模加大、乃至噴出,導致湖床抬升(包括噴發物堆積),蓮湖最終一分為二形成可魯克湖和托素湖。
(3)托素湖(地處盆地)為內流湖,可魯克湖水中的鹽分可通過相連的淡水河排入其中,隨湖水蒸發,鹽分逐漸積累而成咸水湖。
(4)(全球變暖背景下,)流域降水減少而蒸發加劇;兩湖之間的地殼繼續抬升,可魯克湖水無法通過河流向外排泄。流域內經濟發展,生產生活用水量增大。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湖泊的特點。“湖水性質卻迥然不同”的兩個湖,“它們一大一小,靠一條小小的淡水河緊緊相連”,對于托素湖,只有“一條小小的淡水河”注入,無河流流出,所以鹽分累積,形成咸水湖;可魯克湖則為淡水湖,通過“一條小小的淡水河”流出湖水和鹽分,巴勒更河由高山地區發源,流入可魯克湖;通過圖片右側巴音河的支流判斷巴音河的東側海拔高,所以巴音河也是注入可魯克湖。
(1)通過周邊的海拔高度,可以判斷,湖泊位置海拔低,所以河流都流入湖泊,因此巴音河流向為自東南向西北。因為河流注入湖泊,并未流向海洋,所以該河的流域類型為內流區。
(2)蓮湖演變為可魯克湖和托素湖的形成過程,即要求學生把圖片顯示的過程用語言表述出來:階段I至階段II:蓮湖中部地下巖漿開始侵入。階段II至階段III:湖底中部巖漿侵入規模加大、乃至噴出,導致湖床抬升(包括噴發物堆積),蓮湖最終一分為二形成可魯克湖和托素湖。
(3)根據第一問的答案, 可知該地為內流區,所以托素湖為內流湖,可魯克湖水中的鹽分通過相連的淡水河流入其中,而無河流流出,隨著湖水蒸發,鹽分逐漸積累,最終逐漸形成咸水湖。
(4)自然原因:在全球變暖影響下,該地區降水減少而蒸發加劇;兩湖之間的地殼如果繼續抬升,可魯克湖水可能無法通過河流向外流出,鹽分累積,湖水鹽度越來越大。人為原因:流域內人口增殖,經濟發展,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量增大。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澳大利亞人口、氣候、礦產分布圖,讀圖完成下列小題。
【1】澳大利亞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A. 西部高原地區B. 大陸內部地區
C. 大自流盆地D. 東南沿海地區
【2】對澳大利亞人口分布影響最小的因素是
A. 氣候因素B. 交通因素
C. 開發歷史D. 礦產分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土壤濕度表示一定深度土層的土壤干濕程度,又稱土壤含水量。土壤濕度的高低受農田水分平衡各個分量制約。下圖示意華北地區0-50cm深度土壤濕度季節變化。
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華北地區3、4月份土壤濕度明顯下降的原因是
A. 冬小麥返青,蒸發量減小B. 冬小麥返青,蒸發量增大
C. 冬小麥收獲,蒸發量減小D. 冬小麥收獲,蒸發量增大
【2】關于華北地區土壤濕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A. 深層土壤濕度整體上小于淺層
B. 降水量大的季節土壤的濕度最高
C. 12月土壤濕度明顯增加是由于農作物需水量減少
D. 1月土壤濕度沒有數字記錄可能是田間沒有種植農作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某地理科考隊在非洲東部的坦桑尼亞恩戈羅自然保護區(如圖)內,考察完歷史上經過多次噴發形成的恩戈羅火山口后,經過短暫的休整,向西北驅車10多千米前往非洲著名的奧杜威峽谷進行考察,他們在谷底看到兩側懸崖壁立,高百米有余,有多個連續的湖相沉積物夾層。生長在崖壁上的植被根深葉厚,富含水份,莖葉邊緣有刺,這些植被能夠在任何土、石質土壤中生長。
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奧杜威峽谷的主要成因是
A. 流水強烈侵蝕B. 地殼斷裂下陷
C. 冰川侵蝕刨蝕D. 湖水外泄切割
【2】在崖壁上的湖相沉積物夾層中,最可能觀察到多層
A. 火山灰層B. 草木質層C. 石灰巖層D. 金屬礦層
【3】奧杜威峽谷的植被形態反映了該谷地環境特點是
A. 寒冷干燥B. 高溫多雨C. 冬雨夏干D. 干旱少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從20世紀70年代半導體產業在美國形成規模以來,半導體產業總共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第一次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美國本土向日本轉移,成就了東芝、松下、日立等知名品牌;第二次是20世紀90年代末期到2000年, 隨著半導體產業不斷的發展與升級,美國逐步把IC的設計與制造進行分離,并將制造業轉移。由美國、日本向韓國以及我國臺灣轉移,造就了三星、海力士、臺積電、日月光等大型廠商。
材料二:半導體產業每一次轉移的過程都帶動了當地科技與經濟飛速的發展。我國正在承接第三次轉移,我國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憑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獲取了部分國外半導體分裝、制造等業務。隨著全球電子化進程的開展,我國半導體產業厚積薄發,半導體產業下游發展興旺。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電子生產國和消費國。
材料三 下圖
(1)簡析美國半導體產業進行第一次產業轉移的原因。
(2)第二次轉移,美國開始主動將生產線外搬,采用委外代工的模式。判斷此階段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生產特點 。
(3)第三次半導體產業轉移為規模轉移。簡述我國承接半導體第三次轉移的優勢條件。
(4)簡述半導體產業轉移給我國帶來的有利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北半球某地的海平面氣壓分布圖(單位:hPa)。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①②③④四地中,風力最大的是
A. ①B. ②
C. ③D. ④
【2】關于①②③④四地的敘述,正確的是
A. ①地多陰雨天氣B. ②地在暖鋒鋒后
C. ③地在冷鋒云雨區D. ④地風向為東北風
【3】下面的四條氣壓變化曲線,最可能是乙處天氣系統過境造成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參屬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長在針闊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下。它喜寒冷、濕潤氣候,忌強光直射,對土壤要求嚴格,宜在通透性良好的砂質壤土、腐殖質壤土生長。普通園子參生長6年采收,林下參生長8-9年來收,野山參生養15年以上采收,并且人參種植地需要20-30年培育才可再次種植。我國野生人參原來主要分布在吉林、遼寧、黑龍江(古稱遼參)和河北、山西(古稱上黨參)(如下圖所示)。
我國人參產量和產值存在巨大脫節。2010年我國人參產值占全球產值的10% -20%,而韓國人參的產量僅有我國的10~15%,但產值卻是我國的近3.5倍。韓國人參產品原料一半以上來自中國,加工后出口到歐美、東南亞,同時大量返銷中國。
(1)簡述山西、河北等地的野生人參早已絕跡的原因。
(2)分析目前我國人參產地主要分布在長白山地區的原因。
(3)從土地的角度說明人參珍貴的原因。
(4)從自然資源開發和利用出發,評價當前我國人參生產狀況,并提出發展建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山脈是地形的骨架,掌握我國主要山脈的經緯度位置,有助于掌握我國大的地形區經緯度位置。
判斷下列兩組圖形,完成下列小題。
【1】下圖中的①~④所代表的山脈分別是( )
A. 陰山 昆侖山 秦嶺 南嶺B. 昆侖 山天山 陰山 秦嶺
C. 天山 昆侖山 秦嶺 南嶺D. 天山 陰山 昆侖山 南嶺
【2】關于下圖中的⑤~⑧所代表的山脈附近地區的地理特征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⑦山脈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分界線
B. ⑥山脈東側的降水多于西側
C. ⑤山脈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山河相間
D. ⑧山脈是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黃山,1985年入選“中國十大風景名勝”,1990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2004年2月入選“世界地質公園”。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漢,氣象萬千;青松蒼郁虬勁,千姿百態;煙云翻飛飄渺,浩瀚似海;巧石星羅棋布,惟妙惟肖;溫泉終年噴涌,五色無嗅,可飲可浴。
(1)黃山位于______省南部的江南丘陵,氣候類型為___________ ,由______巖構成,植被類型主要是___________。
(2)黃山的標志和象征景觀是______________。
(3)黃山“四絕”中,屬于氣象與氣候景觀的是___________。從旅游資源的類型來看,它們都屬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觀賞到“黃山云海”,最佳季節是_______,最佳天氣是_______。
(5)游覽黃山的“怪石”時,欣賞巖石、地貌的酷似造型時必須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