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表為我國某地部分日期的日出與日落時間(北京時間)表。讀表回答下面小題。
【1】與表中M日期最接近的是
A. 1月1日 B. 2月11日 C. 3月1日 D. 4月11日
【2】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4月10日該地的日出時間N大約是5:58
B. 4月10日傍晚可以從南面窗戶看到日落景象
C. 9月3日的正午太陽高度比4月10日的大
D. M日期到3月21日該地正午時樹影可能逐漸變長
【答案】
【1】C
【2】A
【解析】
【1】本題主要考查晝長夜短的變化規律。由表可知,9月3日該地晝長為12小時44分鐘,9月23日該地晝長為12小時,時間經過了20天,晝長大致縮短了44分鐘。按照此規律,M日期該地晝長為11小時16分鐘,與3月21日(9月23日)該地晝長12小時相差44分鐘,故日期也大致相差20天,M日期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由此推斷與M日期最接近的是3月1日(10月13日)。故本題選C項。
【2】本題主要考查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3月21日到4月10日大約經過了20天,此時段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動。由上題分析可知,時間經過20天,晝長大致增加44分鐘。3月21日該地晝長為12小時,則4月10日該地晝長為12小時44分鐘,由此推斷4月10日日出時間大約是5:58。4月10日當地日落西北,從西北面窗戶可以看到日落景象。9月3日的晝長與4月10日的晝長相等,太陽直射的緯度相同,正午太陽高度相等。當M日期為3月1日時,從此日到3月21日,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動,該地正午太陽高度逐漸增大,正午樹影逐漸縮短;當M日期為10月13日時,從此日到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先向南后向北移動,該地正午太陽高度先變小后變大,正午樹影先變短后變長。故本題選A項。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河流流域的開發應合理、適度,以實現流域的可持續發展。讀珠江流域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珠江上游河段的主要開發方向是____,上游地區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_____。
(2)珠江中上游地區石灰巖廣布,在流水長期的________作用下,形成如景觀圖所示的地貌類型;指出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________。
(3)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正處在加速發展階段。簡述城市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利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7年5月1 4日至1 5日,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下圖中甲、乙均是我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合作地區,分別是沿第二亞歐大陸橋運行的中歐班列的西端橋頭堡和重要中轉站,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合作中,中國可以( )
A. 向甲地區大力投資勞動密集型產業 B. 利用甲地區的港口大量進口鐵礦石
C. 從乙地區引進技術發展高科技產業 D. 同乙地區各國家大力開展能源合作
【2】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派盆景”搭乘中歐班列,將四川花卉運輸到荷蘭鹿特丹,與荷蘭相比,四川花卉產業發展的最大優勢是( )
A. 平原面積廣闊 B. 灌溉用水充足 C. 生產成本低廉 D. 農業科技先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東亞部分地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中甲、乙、丙三地氣候特征的差異最明顯的表現是()
①氣溫年較差
②降水量的季節變化
③夏季風風向和影響時間長短
④高溫期與多雨期不一致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日本一月0℃等溫線與北緯38度緯線基本吻合,中國一月0℃等溫線與北緯33度緯線基本吻合,該事實說明( )
A. 日本一月平均氣溫受冬季風影響更大
B. 日本南北溫差更大
C. 日本常綠闊葉林的分布緯度比中國高
D. 日本雨季開始時間比中國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北京市某小區平面圖,該小區占地約30000㎡。讀下圖,回答下面小題。
【1】2017年3月20日,某同學傍晚放學回家走進小區時,發現自己在夕陽下的影子落在正前方。該同學最有可能進入的小區大門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該小區平面圖的比例尺可能為
A. 1:50 B. 1:500 C. 1:5000 D. 1:500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陜北靠山(崖)式窯洞是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往往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有的在洞外加砌磚墻(如圖所示).近年來,隨著陜北經濟的發展,先富起來的中青年人開始急切地“棄窯購房”或“棄窯建房”,窯洞作為陜北傳統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居住功能日漸衰弱。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圖示窯洞建筑方式反映當地的環境特點是
A. 冬暖夏涼 B. 森林茂密 C. 土厚坡陡 D. 降水稀少
【2】在窯洞外加砌磚墻的主要作用是
A. 阻擋風沙進入窯洞 B. 減少侵蝕保護崖面
C. 抗震防塌確保安全 D. 加厚墻體減小溫差
【3】為保護和傳承窯洞文化,當地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①擴建更多窯洞 ②技術改良窯洞 ③居民搬出窯洞 ④發展特色旅游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人口遷移率是某地一定時期人口遷入、遷出的數量與同期平均人口數量之比。下表為浙江省三個時段人口遷移數據表及2005~2010年浙江省遷入人口特征數據,回答下列問題。
【1】導致浙江人口遷移率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生態條件和空氣質量 B. 子女教育和租房價格
C. 經濟環境和福利待遇 D. 國家政策和風俗習慣
【2】人口的遷入對浙江省的主要影響是( )
A. 增大了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 B. 提高了浙江省的城市化水平
C. 增加浙江省人口老齡化程度 D. 緩解了浙江省道路交通擁堵
【3】讀我國部分區域示意圖, 圖中陰影所示地區的城市化發展模式是:( )
A. 對外開放→外資企業建立→工業化→城市化
B. 小商品經營→個體私營企業→工業化→城市化
C. 大城市擴散→鄉鎮企業發展→工業化→城市化
D. 森林礦產資源開發→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工業化→城市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熱帶雨林與水循環示意簡圖,回答下面小題。
【1】對圖中甲、乙、丙的含義敘述正確的是
A. 甲表示雨林的蒸發和蒸騰作用 B. 乙表示水汽輸送
C. 丙表示大氣降水 D. 甲與丙所表示的含義完全相同
【2】圖中表明
A. 熱帶雨林為全球的水循環提供了50%的水量
B. 熱帶雨林大約50%的降水量由自身產生
C. 熱帶雨林所涵養的水量占全球的絕大部分
D. 熱帶雨林的絕大部分降水通過地表徑流回到了海洋
【3】近年來,對雨林所在區域進行大規模開發所產生的不利影響有
①生物多樣性減少②全球溫室氣體濃度上升,氣候變暖加劇③地下水位上升④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大⑤土地鹽堿化、荒漠化加劇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下面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要求。
青藏鐵路錫北段(錫鐵山一北霍魯遜鹽湖礦區,如圖I)位于柴達木盆地,沿線風沙災害嚴重,且主要為就地起沙。在我國鐵路沿線風沙防治工程中,較為成功的案例是包蘭鐵路沙坡頭段的以植物防沙為主的“五帶一體”的防護體系,但青藏鐵路錫北段無法利用植物防沙。通過對錫北段進行考察研究,專家認為防治該地風沙災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采用透風擋沙墻與石方格相結合(如圖II所示)的方式。
(1)簡述青藏鐵路錫北段風沙對鐵路及運行列車的主要危害。
(2)分析青藏鐵路錫北段無法利用植物防沙的原因。
(3)說明透風擋沙墻與石方格相結合防沙方式的優勢。
(4)簡述青藏鐵路錫北段修建的地理意義。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