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海南島是我國第二大島嶼,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讀圖回答問題。
(1)簡述海南島自然地理特征。
(2)簡述海南島應如何發揮區域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3)讀圖回答海南島鹽場分布在西部的原因。
【答案】(1)簡述海南島自然地理特征。我國第二大島嶼,位于熱帶地區,南臨南海,海南島北隔瓊州海峽,與雷半島相望;為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豐富;山地面積大,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流淌,擁有礦產等多種資源、獨特的熱帶風光等。
(2)針對海南島的熱帶資源優勢,建設具有市場需求的熱帶水果、冬季瓜菜、熱帶花卉、天然橡膠等系列商品生產和加工基地;針對海南島的海洋資源優勢,規劃和建設生態旅游區,把海南島建成國內外影響大、吸引力強的避寒、觀光、度假、會議、療養和購物圣地。
(3)地形平坦,有利于引水曬鹽;位于西岸背風坡,降水較少,適合曬鹽。
【解析】
本大題以海南島為背景,以多組圖像信息為材料,設置三道小題,涉及自然特征描述、發展特色經濟、鹽場分布的原因等內容,考查學生利用題中信息和所學知識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1)海南島自然地理特征應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方面進行描述。圖中顯示,海南島是位于我國南海的大島嶼,緯度低,位于熱帶地區,南臨南臨南海,北與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相望;圖中顯示,海南島中部為五指山、寧都山地,山地面積較大,周圍依次過渡到丘陵和平原,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根據海口、東方、三亞、瓊中四地的氣候統計圖判斷,海南島為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大多降水豐富;圖中顯示,河流從中間向四周流,呈放射狀;圖中顯示,海南島植被豐富,以熱帶季雨林為主,具有獨特的熱帶風光;自然資源豐富等。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海南島具有明顯的熱帶資源優勢、海洋資源優勢,因此發展特色產業應從這些方面進行分析作答。針對海南島的熱帶資源優勢,應發揮其“大溫室”的作用,利用海南島與大陸省份的季節差和品種差,建設具有市場需求的熱帶水果、冬季瓜菜、熱帶花卉等系列商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同時繼續抓好橡膠生產基地的建設,開發新的優熱帶作物品種;針對海南島的海洋資源優勢,突出熱帶海濱和島嶼以及少數民族風情特色,高標準地規劃和建設生態旅游區,把海南島建成國內外影響大、吸引力強的避寒、觀光、度假、會議、療養和購物圣地。
(3)海南島鹽場分布在西部的原因應從地形、天氣等方面進行分析。海南島西部有沿海平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海灘平坦,有利于建設鹽田;海南島降水豐富,圖中顯示,海南島西部的東方,降水較少,這是因為該地位于濕潤氣流的背風坡,雨水天氣少,晴天多,利于曬鹽。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關中指渭河一帶的盆地,包括陜西省秦嶺北麓渭河平原(即關中平原)和渭河谷地及渭河丘陵,平均海拔約500m,是陜西的工、業發達,人口密集,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讀關中地區示意圖。
完成下面小題。
【1】影響圖示區域聚落密度的主要因素是
A.礦產B.地形C.水文D.氣候
【2】圖示區域南部部分公路呈“之”字型彎曲,主要目的是
A.減少工程量,降低成本B.減緩坡度,提高行車安全性
C.縮短里程,節省通行時間D.形成景觀,促進旅游業發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亞洲某區域地形等高線圖”。
材料二:該區域內“甲、乙兩地氣溫和降水的季節分布圖”。
(1)甲、乙兩城市5-9月份都出現了雨季,試分析原因。
(2)比較甲、乙兩城市降水特征的差異并分析成因。
(3)說明該區域城市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圖甲為2015年12月意大利埃特納火山噴發圖,圖乙為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埃特納火山噴發形成的巖石類型是圖乙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埃特納火山噴發期間其周圍環境變化有( )
①地表形態發生改變 ②到達地面太陽輻射減少 ③植被更茂密 ④地下水水溫升高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據統計,2012年新疆棉花播種面積約2470萬畝,種植面積繼續擴大,再創歷史新高,總產量預計將超過320萬噸,占全國棉花總產的近一半。下圖為塔里木盆地河流及棉花種植分布圖。
(1)試從水循環的角度分析塔里木盆地氣候干旱的原因。
(2)圖示區域為我國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據圖歸納該地棉花分布的特點并分析形成這種特點的原因。
(3)近年來,市場對棉花的需求增加,國內各棉花流通企業在市場上“搶棉花”的競爭態勢加劇,南疆適宜種植棉花的各州,都把棉花的生產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你認為南疆地區是否應該進一步擴大棉花生產,并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面材料和3幅圖回答問題。
中國第28次南極考察隊乘“雪龍”號自 2011 年 11 月 3 日從天津(A)正式出發, 11 月 29 日抵達中山站,并于 2012 年 4 月 8 日完成考察任務返回上海港,歷時164天,航程3萬余海里。圖甲是澳大利亞弗里曼特爾港碼頭(B)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圖乙是航行路線,圖丙是地球公轉二分二至示意圖。
(1)考察隊出發時,A此時的氣候特點是______。B處此時的氣候特點是___。
(2)考察船出發途經②附近時,航行速度變_____,原因是___。
(3)從出發到抵達中山站期間,地球運行在圖中公轉軌道A、B、C、D四段中的___(填字母),此期間公轉速度的變化特點是____。
(4)當地球公轉到乙位置時,全球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的范圍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勢、大氣環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澳大利亞大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半環狀自然帶格局。下圖為澳大利亞自然帶分布示意圖。
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A、B兩地所屬的自然帶類型不同,造成這種差異的最主要因素是
A.緯度
B.大氣環流
C.地形
D.洋流
【2】C地農業地域類型是
A.混合農業B.商品谷物農業
C.大牧場放牧業D.乳畜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B城市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城市用地規模逐年增加,硬化地面擴大;A地區早期植被覆蓋率達95%,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植被覆蓋率驟降。下圖示意B城市周邊區域地形剖面及水循環模式。
(1)從地質構造看,甲為 ;從地貌類型看,乙為山嶺,形成該地貌的主要原因是 。
(2)圖中①②③④構成水循環,其類型為 循環,環節②代表
(3)C處位于河流入海口,常形成河口三角洲地貌。簡述河口三角洲的形成過程。
(4)乙山頂部海拔為3500米,是同學們野外考查的目的地。老師在上山前提醒同學們要多帶一點衣服,請你從地理學的角度簡述其原因。
(5)硬化地面擴大和植被覆蓋率驟降,對所在區域水循環環節的影響突出表現為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西氣東輸三線”工程主供氣源來自中亞三國。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西氣東輸三線”的干線沿線自西向東依次經過我國的( )
A. 地勢第一、二、三級階梯
B. 陰山、秦嶺、南嶺地形區
C. 黃河、長江、珠江流域
D. 寒帶、溫帶、熱帶氣候區
【2】該工程建設產生的顯著影響是( )
A. 加快新疆資源開采,促進其經濟發展
B. 誘發沿線地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C. 緩解滬、浙、珠三角等地區能源短缺
D. 深化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