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農田覆蓋技術是適合我國國情的一條農業增產增收之路,是我國發展節水農業,促進水資源持續利用和農業持續發展的一項根本性措施。下圖為我國黃土高原某丘陵溝壑區山地棗林不同覆蓋技術比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黃土高原地區棗林實施覆蓋技術可以
A. 延長生長期,提高土壤溫度
B. 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肥力
C. 保護地表植被,減輕水土流失
D. 促進地表水分下滲,保持土壤墑情
【2】與棗林地膜覆蓋技術相比,棗林秸稈覆蓋技術的主要優勢是
A. 抗風抗旱,地區適應性強 B. 成本低廉,經濟效益較高
C. 病蟲害少,增產效果顯著 D. 抑制雜草,減輕雜草危害
【3】該地棗林采用覆蓋技術產生的不利影響主要是
A. 改變棗林內與棗林外裸地間風速風向
B. 增加了土壤與大氣之間的水氣的交換
C. 降低棗林葉面光合作用效率
D. 增加棗林根系蟲害和細菌滋生繁殖
【答案】
【1】D
【2】B
【3】D
【解析】
【1】黃土高原地處我國半濕潤、半干旱和干旱氣候區,降水較少且季節變化較大,冬春季節干旱嚴重,是棗林的休眠期,同時也是棗林土壤水分損失的重要時期,棗林為了吸收更多的水分,根系扎入土壤很深,因此,為了保持土壤水分,可實施棗林覆蓋技術,促進休眠期棗林土壤水分向深怪下滲、運移、從而保持土壤墑情。故選D。
【2】在圖中所示的三種覆蓋措施中,除了石子覆蓋外,秸稈和地膜覆蓋的抗風性都較差;三種措施都可以抑制雜草和減少病蟲害,但秸稈覆蓋可以就地取材,成本更低,可以減少果農的投資成本,經濟效益較高。故選B。
【3】棗林采用秸稈、地膜、石子覆蓋于土壤表層,阻礙了土壤與大氣之間的水、氣、熱的交換速度,同時加劇棗林蟲害和細菌滋生系列,會改變林區內、外間的風速大小,但對林地的風向影響很小。故選D。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某校地理興趣小組的同學,把世界上四地年內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方向繪成簡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可能反映該學校所在地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及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當②地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時( )
A.地球公轉的速度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陽所在方向不同
C.該學校所在地天氣炎熱
D.太陽在地球上的直射點將北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有兩部分:一是太陽以平行光線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稱為太陽直接輻射;二是經過大氣中的小水滴、塵埃等質點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稱為散射輻射。兩者之和稱為總輻射。讀下面兩幅圖,完成下列各題。
【1】北京市5月直接輻射大于7月,主要是因為
A. 5月太陽高度大于7月 B. 5月氣溫日變化大于7月
C. 5月大氣的散射量小于7月 D. 5月白晝長于7月
【2】右圖可以反映出
A. 太陽高度角越小,質點散射作用越弱
B. 陰天時太陽高度角的日變化大
C. 大氣散射作用的強弱完全取決于質點的多少
D. 太陽總輻射量陰天大于晴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某地地質構造剖面圖,回答下列問題。
(1)說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質構造名稱。A;C。
(2)從地貌上看B為。其原因是。
(3)如果該地打算修建一條東西走向的地鐵,則地鐵隧道的工程地址應選在A,B兩處中的哪處?試說明理由。
(4)如果該地有豐富的石油,那么石油一般儲存在A、B兩處中的哪處。試說明它能夠大量保存石油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人們從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到經濟較發達地區就業,造成了人力的大量流動.這些離開家去外地就業的人員在春節前后集中返鄉過年,即成為春運運輸的主要人群之一.春運被西方人稱為“全球最大的時段性人口流動”.2012年春運期間,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2.3億人次.
材料二:2000﹣2010年上海和全國人口增長率和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的變化示意圖.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簡述我國目前人口流動的主要方向及原因.
(2)結合材料二簡述上海市人口增長幅度超過全國平均增長幅度的原因,并分析其對上海發展的有利影響.
(3)結合材料二分析目前上海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并分析該問題給上海帶來的社會問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主要棲息在淡水濕地,性情膽小,反抗天敵與保護幼雛的能力弱;不善游泳,利用長喙在淺水或泥土中攝食植物莖葉、昆蟲、魚、蛙等。如圖所示,隆寶濕地是黑頸鶴的高原繁殖地,每年秋季黑頸鶴克服重重障礙飛往納帕海越冬,次年春季又返回隆寶濕地,兩地間往返時間約1個月。
(1)分析隆寶濕地成為黑頸鶴繁殖地的有利條件。
(2)分析黑頸鶴遷徙至納帕海越冬的主要原因。
(3)推測黑頸鶴從隆寶濕地向納帕海遷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人類社會與環境的關系模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字母的含義。
A B C
D E F
(2)將下列選項的代號分別填入A → F(與圖中含義相同)的空格內。
①石油、銅 ②燒油產生的煙塵 ③工業廢液、固體廢棄物 ④稻米、西紅柿 ⑤森林 ⑥工人、農民 ⑦酸雨腐蝕 ⑧水利工程
A;B; C; D; E; F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河流的漁業資源變化是由:①污水排放量,②人口,③江水流量三個因子及變化趨勢共同決定的,下面是該河某河段的這三個因子變化趨勢圖,④線是該河段漁業資源變化。讀圖回答問題。
(1)在⑸時間段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
A.人口和污水排放量在這個時間段對漁業資源基本上沒有影響
B.如果人口和污水排放量嚴格控制在某個水平,則漁業資源僅由河水流量決定
C.嚴格控制人口數量是提升漁業資源的關鍵
D.嚴格控制污水排放量是提升漁業資源的重要措施
(2)如果用漁業資源變化代表該河段生態變化,⑵和⑶時間段內,河流生態與污水排放量成正相關現象,關于其原因最合理的解釋是 ( )
A.是因為生態變化本身就是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這里剛好湊巧是正相關
B.是因為人口控制在一定數量
C.因為河流在一定江水流量值上具有較高的自凈能力
D.是因為人口數量相對穩定,所以污染物的排放量是較為固定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