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2009年12月7日至18日,世界各國領導人齊聚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商討《京都議定書》第一個承諾期(2008年-2012年)結束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道路何去何從,為后京都時代定下行動的基調。會議的焦點問題是“責任共擔”。
材料二:丹麥風能資源豐富,人均風力發電量居世界第一,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36.4萬千瓦,風能發電已占丹麥電力總量的22%。預計到2030年,丹麥40%的電力將來自風能。
丹麥農業的歷史悠久。19世紀70年代起,北美和俄國的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往西歐,廉價的糧食沖擊著歐洲市場,迫使丹麥進行了重大的農業結構調整,利用本國的余糧和廉價的進口糧大力發展畜牧業,成為西歐和中歐一些國家畜產品的重要供應國。
材料三:丹麥哥本哈根地理位置簡(圖7)。
(1)“責任共擔”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_________原則和_______________原則。
(2)簡要分析丹麥風能資源豐富的原因。
(3)在2009年11月25日舉行的國務院會議上,我國承諾將在2020年前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你認為我國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實現該承諾?
(4)請結合丹麥的農業區位,說明其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并分析其有利于農業結構調整的自然和社會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下圖,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乙 丙
材料二:美國國內曾出現過四次人口遷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紀中期人口大規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紀20世紀之交,人口由鄉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東北部人口大量遷往南部和西部地帶。20世紀70年代后,又出現人口向東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現象。
(1)乙圖中陰影部分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___ ,分析地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區位條件。
(2)②地所在國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出現了國內人口遷移高潮,分析遷移的主要原因。
(3)乙圖P城所在區域是世界最著名的傳統工業區,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春去春又回”的景象,即早期在豐富的 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后因耗能高、運輸量大和污染嚴重而出現衰落,但現在又“重震雄威”,說出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4)丙圖中的Ⅰ、Ⅱ兩條人口數量變化曲線,能反映乙圖P城城市人口變化過程的是 線,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