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海水含鹽量接近淡水,適當處理后可作為淡水資源。遼東灣(如圖)是我國水溫最低,冰情最重、海冰資源分布最多的海區,但目前仍未大規模開發,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遼東灣海面冬季易結冰的主要原因有
①緯度較高,獲得光熱少②多河流注入,海水鹽度低
③海灣較封閉,水體流動性差④受寒潮影響,降溫明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海灣封凍會導致
A. 上空空氣濕度增加 B. 區域內降雪量增加 C. 冰面風力顯著減弱 D. 冰下海水鹽度升高
【答案】
【1】A
【2】D
【解析】考查海洋水文特征的分析,海灣封凍的影響。
【1】遼東灣海面為我國緯度最高的海域,冬季太陽高度角小,獲得的光照少,海域氣溫低,易結冰,①說法正確;據圖可知,有多條河流注入遼東灣,海水鹽度降低,有利于結冰,②說法正確;圖示海灣較封閉,水體流動性差,有利于海面結冰,③說法正確;圖示海灣在冬季受寒潮影響較小(海洋比熱容大),不會出現明顯的降溫,④說法錯誤,綜上分析,本題選擇A選項。
【2】海灣封凍會導致海水蒸發減弱,上空空氣濕度減小,區域內降雪量減少,A、B選項錯誤;海灣封凍會增強海面的光滑性,海面摩擦力較弱,冰面風力顯著增強,C選項錯誤;海冰是沒有鹽分的,海灣封凍會析出大量鹽分,促使冰下海水鹽度升高,D選項正確,綜上分析,本題選擇D選項。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2001~2013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和煤炭消費比例變化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1】2001~2013年,我國煤炭
A. 消費量在減少 B. 消費率在升高 C. 消費比重最大 D. 市場地位在上升
【2】【2】為緩解能源短缺問題,我國應采取的對策是
A. 全面加大煤炭開采力度 B. 向內地轉移高耗能產業
C. 限制沿海地區工業發展 D. 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某農村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完成下面小題。
【1】圖示反映該村
A. 位于浙江省沿海地區 B. 受經濟因素影響人口遷移率高
C. 醫療衛生水平高 D. 環境優美,遷入人口多
【2】該村人口現狀可能給當地帶來的問題有
①養老服務難以保障 ②加重就業困難 ③勞動力短缺
④土地養老杯水車薪 ⑤使環境人口容量降低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示意大氣的熱力環流形成過程。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關于熱力環流的形成,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氣壓A<B
B. B地大氣冷卻,A地大氣受熱
C. 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最復雜的形式
D. 引起熱力環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熱不均
【2】如果此圖是城市熱島環流圖,在②處布局大氣污染嚴重的企業,對城市產生的影響是
A. 改善空氣質量 B. 加重城市的空氣污染
C. 增加城市的濕度 D. 沒有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甲、乙、丙三個國家出生率和死亡率關系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
【1】丙國的人口死亡率高于甲國,下列原因最可信的是
A. 丙國老年人口比重較大
B. 丙國疾病流行
C. 丙國人口的生活質量較低
D. 丙國發生了戰爭
【2】與乙國相對應的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是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人類的發展要受到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我國北方地區比西北地區承載著更多的人口,這說明北方地區比西北地區( )
A. 空間條件優越 B. 礦產資源豐富
C. 資源利用條件優越 D. 草場資源豐富
【2】圖中顯示能提高青藏地區合理人口容量的有效途徑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人類健康發展經歷的三個階段圖,完下列各題。
【1】從A階段到C階段的演變體現出
A. 嬰幼兒死亡率上升,健康水平提高
B. 青壯年死亡率降低,健康水平下降
C. 總人口死亡率上升,健康水平下降
D. 總人口死亡率降低,健康水平提高
【2】引起B階段到C階段老年人口死亡率變化的可能原因是
A. 老齡人口比重增大,老年人口死亡率上升
B. 人類醫療水平提高,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
C. 社會負擔加重,老年人口死亡率上升
D. 流動人口增加,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列兩段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下圖中我國某市30年來(1980-2009)城市化的過程
(1)據材料說出該市城市化過程的主要標志。
(2)從環境因素考慮,分析圖中化工廠的布局是否合理,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處內蒙古高原與河北北部山地交界處的塞罕壩,春季多大風,歷史上曾是皇家避暑狩獵之所,后因掠奪采伐和連年山火變為荒山禿嶺。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重視國土綠化。1962年,塞罕壩林場從1000km之外的黑龍江孟家崗林場運來樹苗栽種,但成活率極低。隨后,林場采用高床育苗(圖11),使樹苗成活率明顯提高,栽種過程中發現南坡的成活率相對較低。經過50多年的發展,塞罕壩的森林覆蓋率從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當地的小氣候得以改善,霜凍發生的頻率顯著減少。
(1)說明塞罕壩林場建設初期,從孟家崗林場引進的苗木成活率低的原因。
(2)說明與平床育苗相比,寒罕壩高床育苗的優點。
(3)簡述與北坡相比,塞罕壩荒山南坡造林的不利條件。
(4)分析塞罕壩林場建成50多年后,當地霜凍發生頻率減少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