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鐘擺族”是指工作在城市中,生活在郊區或其他城市,兩處奔波的職場人士;“潮汐車道”是指根據交通流量的變化,通過交通指示標識,對其行駛方向進行適時調整的車道。下圖為“潮汐車道”景觀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關于我國“鐘擺族”的說法,最可信的是
A. 郊區的就業機會逐漸增多 B. 產生的原因之一是城市房價高
C. 大多為外來務工人員 D. 通過建衛星城緩解城市壓力
【2】關于“潮汐車道”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 圖中左側車道汽車向郊區行駛 B. 可以緩解交通擁堵狀況
C. 通過增加道路面積優化配置道路資源 D. 0—18:00進城方向的車道數增加
【答案】
【1】B
【2】C
【解析】試題分析:
【1】根據材料,“鐘擺族”是指工作在城市中,生活在郊區或其他城市。郊區是生活區,不是就業區,A錯。“鐘擺族”產生的原因之一是城市房價高,“鐘擺族”感覺負擔太重,所以去郊區地價較低處購房,B對。 “鐘擺族”生活在郊區或其它城市,主要為當地常住人口,而不是外來務工人員,C錯。“鐘擺族”需要兩處奔波,加重交通的壓力,D錯。故選B。
【2】根據通行時間、方向分析,“潮汐車道”可以有效緩解交通擁堵狀況,B正確。潮汐車道并沒有通過增加道路面積優化配置道路資源,C不正確.圖中左側汽車向郊區行駛,A正確。0-18:00時進城方向的車道數增加,D正確。故選C。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半城市化地區是指已經初步具備城市的某些特點和功能、但尚未被劃為城市的地區,在中國主要指城鄉接合部、小鎮、鄉和非農產業發達的村。
半城市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郊區大力發展農業B. 外來資本的投入C. 鄉村工業化D. 政府規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人口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在估計環境人口容量時,只需考慮人口的物質消費水平即可
B. 人均消費水平高的地區,環境人口容量也高
C. 人口的文化消費水平與物質消費水平都對環境人口容量產生影響
D. 世界各地人口消費水平差異很大,所以無法估計世界的環境人口容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階地是在地殼垂直運動的影響下,由河流下切侵蝕作用而形成,有幾級階地,就對應有幾次地殼運動。下圖示意某河流階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為20m。某地質考察隊沿剖面線在①②③④⑤處分別鉆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樣本分析得知①⑤為同一巖層且巖層年齡較新,②④為同一巖層且巖層年齡較老。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
A. 背斜谷 B. 背斜山 C. 向斜谷 D. 向斜山
【2】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月,某科考隊從圖10中甲城市出發沿圖中考察路線經高差較大的山地和較為平坦的高原到達乙地,歷時17天。調查發現沿途氣候區域差異顯著,河流的渾濁度(河水渾濁度是指河水中懸浮物對光線透過時所發生的阻礙程度)差異較大。
(1)簡析圖示地區地形對氣候區域差異的影響。
(2)說出科考期間圖中甲地河流渾濁度特點并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沿20°E所作的某大洲地形剖面圖及高空大氣環流形勢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若下列各圖中虛線表示等壓面,箭頭表示空氣運動方向,其中能正確表示上圖中a地高低空等壓面及空氣運動特征的是( )
A. B.
C. D.
【2】能代表圖中c風帶的風向為( )
A. B.
C. D.
【3】下列關于b地氣候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常年高溫多雨 B. 冬季盛行西南風
C. 受信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 D. 常年受副高控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表為哈爾濱、沈陽、石家莊、上海四城市10月1日的日出、日落時刻(北京時間)。讀表,完成下列各題。
【1】表中數字所代表的城市正確的是
A. ①-哈爾濱 B. ②-沈陽 C. ③-石家莊 D. ④-上海
【2】下列關于①②③④四地敘述正確的是
A. ①地自轉線速度最大
B. ②地全年白晝最長
C. 此日③地正午旗桿的日影最長
D. ④地地轉偏向力最大
【3】影響四個城市日出、日落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 經度、緯度 B. 地勢、經度 C. 緯度、天氣 D. 天氣、地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某兩省份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表”,完成下列各題。
【1】由表中信息直接可以反映出甲省比乙省
A. 城市化水平更高 B. 人口素質更高
C. 老齡化問題更突出 D. 人口合理容量更大
【2】2011年夏季乙省某城市多次出現嚴重內澇現象。它的形成與下列人類活動無關的是
A. 城市空氣中塵埃多,增加暴雨形成機率
B. 城市人工綠地面積增多,使地下水位上升
C. 城市“熱島效應”,使大氣對流運動增強
D. 城市建設使地面硬化,地表水下滲能力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