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下列圖文資料回答。
2009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海峽西岸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臺灣海峽西岸,包括浙、粵和贛部分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經濟區銜接。2009年12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復《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規劃》,構想充分發揮福建省優勢,優化整合內部空間格局,聯動周邊省區,推進兩岸合作交流,逐步形成兩岸一體化發展的國際性城市群——“海峽城市群”。
34.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有利區位條件有( )(多項選擇)
A.地處南海之濱,江海聯運便利
B.與臺灣一水相隔,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相接
C.有著名的僑鄉,便于引進外資和技術
D.水、熱、土配合優于國內其他地區,農業基礎較好
圖13 圖14
35. 根據圖13、14所示信息,分析臺灣工業分布的特點和成因。
圖15
圖16
36.圖15所示信息表明,臺灣出口產品結構的變化狀況是
。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37.圖16中A、B是海峽城市群中的主要城市,
A市的名稱是 ,B市的名稱是 ,構筑海峽西岸城市群的意義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分析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中亞地區與我國西部有長達3300千米的邊界線,是當今世界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儲量豐富的地區之一。蘇聯的解體和中亞五國的獨立,凸顯了中亞地區在國際戰略格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后,蘇聯國防委員會決定,把莫斯科、列寧格勒以及國家中心地區其他工業城市的特大工廠的設備、物資和人力資源全部或部分遷移到大后方,即烏拉爾、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截止1941年底,被遷走并迅速投產的工業企業已達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屬于國防工業部門。隨后成立了國家疏散工作委員會。制定企業疏散問題的法令。蘇聯國防委員會和國家疏散工作委員會統籌領導疏散工作。
1942年前8個月的統計表明,上述地區的工業產品總值已經達到344億盧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億盧布。1942年12月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指出,在國家東部地區的遼闊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業是機械制造業取得的最重要成果,這是一個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飛躍。
—摘編自《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
材料二 哈薩克斯坦是中亞最大的國家,工農業較發達,主要有采礦、冶金、機械制造等工業。2007年以來,哈薩克斯坦成為中亞地區最重要的油氣生產和輸出國。2009年12月14日,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見圖5)通氣儀式在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舉行,該天然氣
管道開通前,中國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主要依靠海運;管道開通后,不僅縮短了天然氣的運輸距離,而且安全系數大大提高。
中亞各國在能源戰略上,希望實現出口的多元化。同時,中亞各國能源企業的發展也迫切需要引進國際資本和技術。
(1)圖中的烏茲別克盛產優質棉花,有“白金之國”之稱,請分析該國發展棉花生產的有利自然條件。
(2)根據材料一,二 說出哈薩克斯坦工業分布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其成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0年上海市長寧區高三第二次模擬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讀下列圖文資料回答。
2009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海峽西岸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臺灣海峽西岸,包括浙、粵和贛部分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經濟區銜接。2009年12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復《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規劃》,構想充分發揮福建省優勢,優化整合內部空間格局,聯動周邊省區,推進兩岸合作交流,逐步形成兩岸一體化發展的國際性城市群——“海峽城市群”。
34.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有利區位條件有( )(多項選擇)
A.地處南海之濱,江海聯運便利
B.與臺灣一水相隔,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相接
C.有著名的僑鄉,便于引進外資和技術
D.水、熱、土配合優于國內其他地區,農業基礎較好
圖13 圖14
35. 根據圖13、14所示信息,分析臺灣工業分布的特點和成因。
圖15
圖16
36.圖15所示信息表明,臺灣出口產品結構的變化狀況是
。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37.圖16中A、B是海峽城市群中的主要城市,
A市的名稱是 ,B市的名稱是 ,構筑海峽西岸城市群的意義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5屆山東省臨沂市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10分))由于地理條件和歷史發展的進程不同,區域發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異。我們應以其他國家區域發展的歷史為鑒,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讀歐洲西部工業區(圖甲)和遼中南工業區的局部區域圖(圖乙),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中A是德國魯爾工業區,圖乙是我國遼中南工業區,它們都是著名的傳統工業區,對比兩個工業區的交通條件:在工業區發展早期,A工業區主要利用 運輸,遼中南主要利用 運輸。(2分)
(2)對比分析工業區形成和發展的區位優勢,完成下表內容(4分)
(3)與A工業區相同,我國遼中南重工業區也面臨傳統工業衰落的問題,如
、 等。(2分)
(4)魯爾工業區通過產業轉型,實現了經濟再繁榮,其發展經驗對遼中南工業區的可持續發展有哪些啟示?(2分 至少寫2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0年寧夏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分析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中亞地區與我國西部有長達3300千米的邊界線,是當今世界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儲量豐富的地區之一。蘇聯的解體和中亞五國的獨立,凸顯了中亞地區在國際戰略格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后,蘇聯國防委員會決定,把莫斯科、列寧格勒以及國家中心地區其他工業城市的特大工廠的設備、物資和人力資源全部或部分遷移到大后方,即烏拉爾、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截止1941年底,被遷走并迅速投產的工業企業已達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屬于國防工業部門。隨后成立了國家疏散工作委員會。制定企業疏散問題的法令。蘇聯國防委員會和國家疏散工作委員會統籌領導疏散工作。
1942年前8個月的統計表明,上述地區的工業產品總值已經達到344億盧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億盧布。1942年12月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指出,在國家東部地區的遼闊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業是機械制造業取得的最重要成果,這是一個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飛躍。
—摘編自《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
材料二 哈薩克斯坦是中亞最大的國家,工農業較發達,主要有采礦、冶金、機械制造等工業。2007年以來,哈薩克斯坦成為中亞地區最重要的油氣生產和輸出國。2009年12月14日,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見圖5)通氣儀式在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舉行,該天然氣
管道開通前,中國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主要依靠海運;管道開通后,不僅縮短了天然氣的運輸距離,而且安全系數大大提高。
中亞各國在能源戰略上,希望實現出口的多元化。同時,中亞各國能源企業的發展也迫切需要引進國際資本和技術。
(1)圖中的烏茲別克盛產優質棉花,有“白金之國”之稱,請分析該國發展棉花生產的有利自然條件。
(2)根據材料一,二 說出哈薩克斯坦工業分布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其成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