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寧寧對有關光學實驗進行了回顧和思考:

(1)如圖甲所示把一個小平面鏡豎直立在白紙上,在白紙上畫出一條垂直于鏡面的法線ON,用激光筆沿著白紙表面讓光斜射到平面鏡上,觀察反射光.
①讓光沿著白紙的表面照射,這樣做的目的是顯示出光的路徑.
②讓光沿AO方向照射在平面鏡的O點,a圖能觀察到反射光OB,而b圖卻看不到反射光OB,這說明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三者在同一平面內.
(2)如圖乙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
①寧寧將用玻璃板來代替平面鏡,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確定像的位置,取兩只相同蠟燭的目的是為了能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②實驗過程中,如果在平面上無論怎樣移動蠟燭B,都無法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未與平面垂直.
③排除了上述情況的干擾后,他繼續進行實驗,在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拿未點燃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面移動,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側觀察,直至蠟燭B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種確定像與物大小關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選填“控制變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④移去蠟燭B,在其原來位置上放置一塊光屏,光屏上不能(選填“能”或“不能”)呈現蠟燭的像.
⑤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40cm處,現以5cm/s的水平速度向玻璃板勻速靠近,則經過2s后蠟燭A與像的距離為60cm,像的大小將不變(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若將玻璃板放置成與水平面成45°角,將會觀察到蠟燭A運動的方向與像運動的方向互相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