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每次重大發現,都有力地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首次揭開了電與磁的關系。____發現了電磁感應,進一步揭示了電與磁的關系,使人們發明了____(選填“發電機”或“電動機”).開辟了人類的電氣化時代。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山東省棗莊市2018年中考物理試卷 題型:填空題
如圖為四旋翼無人機,它的操控系統能夠實現“一鍵起飛、一鍵返回、GPS懸停、規劃航線自動飛行和自動跟蹤”等功能,它的操控系統是靠_____傳遞信息的,無人機是利用電能來工作的,電能屬于_____(選填“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廣西玉林市2018年中考物理試卷 題型:單選題
2018年世界杯正在俄羅斯舉行,如圖所示,是正在加速下降的足球,在此過程中,對其機械能的變化情況,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 動能增大,重力勢能減小 B. 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
C. 動能增大,重力勢能增大 D. 動能減小,重力勢能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8包頭中考物理試卷 題型:單選題
關于熱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霧是漂浮在空氣中的水蒸氣
B. 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C. 高壓鍋內部液面氣壓增大,液體的沸點升高
D. 加油時聞到刺鼻的氣味,說明汽油在常溫下易升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山西省2018年中考模擬示范卷理科綜合物理試卷 題型:實驗題
如圖所示,小夢學習小組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
(1)如圖甲可知,凸透鏡的焦距是____cm。
(2)圖乙是某次實驗的情景,燭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時像的性質是倒立、放大的實像。利用這一成像規律可制成____________(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
(3)如果讓蠟燭在圖乙實驗的基礎上靠近凸透鏡,仍要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像,光屏應向____(選填“靠近”或“遠離”)透鏡的方向移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山西省2018年中考模擬示范卷理科綜合物理試卷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把一根塑料繩的一端扎緊,從另一端撕開許多細絲,用干燥的手從上向下捋幾下,然后將這樣做成的甲、乙兩束相同的塑料細絲移近,出現如圖所示的情景。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
A. 干燥的手和塑料繩摩擦起電時,兩者帶同種電荷
B. 干燥的手和塑料繩摩擦起電時,創造了新的電荷
C. 甲和乙中細絲張開的原因與驗電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D. 塑料繩帶電的實質是分子在物體間的轉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8學年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 2.2 汽化和液化 課時跟蹤練習 題型:填空題
在做“探究蒸發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時,小麗同學在兩塊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別滴上一滴水,如圖所示,觀察圖中情景可知她主要探究蒸發快慢是否與________有關。小明同學則在兩塊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別滴一滴質量相同的水,如圖所示,觀察圖中情景可知他主要探究蒸發快慢是否與__________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河南省高陽縣2018屆九年級第一次中考模擬物理試卷 題型:實驗題
為確定某種未知液體的“身份”,小明所在的實驗小組進行了如下操作:
(1)用天平測量液體的質量。當天平平衡時,放在右盤中的砝碼和游碼的位置如圖甲所示,則稱得燒杯和液體的質量m為________g。
(2)用量筒測量液體的體積。將燒杯中的液體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達到的位置如圖乙所示,則該液體的體積V為________mL。
(3)盡管體積測量方法正確,但大家在對實驗過程及結果進行評估時,發現液體的體積測量值比它的實際值要________(選填“偏大”或“偏小”)。
(4)他們對測量方法進行修正后,測出了幾組實驗數據,并根據測量結果作出了“m﹣V”圖象,如圖丙所示。由圖象可知燒杯的質量為________g,該液體的密度為________g/cm3;通過查表對照,該液體可能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山西省2018年中考考前適應性訓練理科綜合試卷 題型:填空題
他是世人公認的蒸汽機的發明者,蒸汽機推動了工業的發展和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為了紀念他,把他的名字命名為功率的單位,他就是著名的物理學家________ 。 隨著科技的進步,可燃冰的發現將緩解熱機燃料的緊缺。相同質量的“可燃冰”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達到煤氣的數十倍,以十倍的關系粗略計算,1 kg可燃冰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是________ J。(q煤氣=4.2×107J/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