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根據蝗蟲的口器和外部形態示意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蝗災發生時,許多農作物的莖、葉很快被取食,這主要是由于蝗蟲的[ ]_____________([ ]內填圖中數碼或符號,其后填相應名稱)很堅硬,適于咀嚼。
(2)圖中僅具有感光作用的結構是[ ]____________。
(3)蝗蟲的生長發育過程中要經過多次蛻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結合外部形態示意圖,請你設計實驗探究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及其所在部位。
實驗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植物葉片結構田,請據圖回答相關問題
(1)在[2]和[3]內發生著關系到生態系統能否存在的新陳代謝括動,該活動用簡式可表示為 。
(2)在上述過程中產生的某種物質,是通過[5]內的 運送到植物體各部分去的。
(3)大樹的根能源源不斷地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這與通過[ ] 的一中重要生理過程密切相關。
(4)每當夕陽西下,合歡樹羽狀復葉的小葉就會合攏,第二天太陽上山時重新張開。合歡樹葉的這種規律性變化可能與光照有關。。請你設計-個簡單實驗,驗證這種假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圖Ⅱ是圖I中的一個細胞在不同環境下的狀態,請據圖回答:
(1)C細胞此時處于 狀態,原因是細胞周圍 。
(2)若此時的C細胞代表圖I的所有細胞,那么,整個植物體表現出的現象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某科研小組在研究蛙的生長發育過程時,發現了生活在某山區中的個別青蛙發育過程如圖.利用所學知識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山區的土壤,飲水和食物中缺碘,使生活在該環境中的部分蝌蚪體內合成 較少,因而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不能完成 ,故表現出此種生命現象o
(2)該科研小組在研究蛙的代謝與環境溫度的關系時,得到下列曲線,你認為正確的一項是
(3)每只青蛙每天捕食60多只害蟲,它對靜止的目標視而不見,只捕食活動的昆蟲,青蛙完成捕食昆蟲的神經結構叫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表為某健康人血漿、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及含量(單位:克/100毫升)。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表中數據分析,在[B]和[C]問發生的生理過程是 。
(2)在“主要成分”一欄中,作為代謝廢物,還有另外一種排泄方式,這種方式是 。
(3)如果在[c]中檢測到葡萄糖,那么此人可能患有某種疾病,目前對這種病的一般治療措施是 。
(4)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人體細胞還產生表中沒有列出的另一種廢物,該廢物自細胞排出體外時,所依據的物理學原理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圖為消化系統結構示意圖,請回答:
(1)在消化道[A]內抽取內容物進行化驗,結果發現脂肪食物還沒有被消化,蛋白質卻已被初步消化,那么消化道[A]是 。
(2)在小腸內,膽汁能使脂肪變成微小顆粒,從而增加脂肪與消化酶的接觸面積,有利于脂肪消化。這種消化方式屬于 。
(3)水是生命的源泉。能吸收水的部位是(圖中字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根據圖和提供的資料,回答問題:
很早以前,我國勞動人民就學會了用桑葉喂蠶、蠶沙(蠶糞)養魚、塘泥肥桑的方法,創造了“桑基魚塘”生態農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桑基魚塘”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人們改變以蠶沙直接下魚塘的老辦法,將蠶沙、人畜糞便、秸稈、雜草、樹葉等投入沼氣池內發酵,制成沼氣作燃料,然后再用沼氣渣喂魚。這樣,就把傳統的“桑、蠶、魚”農業結構,變成了“桑、蠶、氣、魚”的新型農業結構。
(1)在該生態系統中,桑與蠶是 關系。
(2)在利用蠶沙、人畜糞便、秸稈、雜草、樹葉等物質生產沼氣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生物主要 (3)魚進行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最終來自 。
(4)該生態系統中,物質經多次重復利用,提高了 率。
(5)DDT是一種很難分解的有毒物質,如果DDT進入該生態系統,體內DDT含量最高的生物應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人體心臟結構模式圖,若從下肢注射藥物,藥物到達上肢的先后順序是( )
A.[2]→[3]→[4]→[1]→[6]→[7]→[8]→[5]
B.[2]→[3]→[4]→[1]→[5]→[6]→[7]→[8]
C.[1]→[2]→[3]→[4]→[5]→[6]→[7]→[8]
D.[1]→[2]→[3]→[4]→[6]→[7]→[8]→[5]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