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豆種子萌發成幼苗的過程中,其內部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植物傳粉、受精后,子房中的胚珠發育成種子,受精卵發育成種子中的胚
B.大豆種子萌發過程中,營養來自于胚乳和子葉
C.種子中最重要的結構是胚,胚根最先突破種皮
D.大豆幼苗主要通過成熟區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吸收來的水分只有少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動,大部分散失到空氣中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年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中考適應性考試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人類染色體與遺傳病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男性精子的染色體組成一定是22條常染色體+Y
B.正常人體的每一對染色體一條來自父親,一條來自母親
C.近親結婚能引起后代染色體數目變異,增加了患遺傳病的機會
D.苯丙酮尿癥不是遺傳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年湖北省老河口市中考適應性考試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小明給植物分類時,把水稻、西瓜、松樹歸一類,把海帶、苔蘚、蕨類歸一類,他的分類依據是
A.有種子的和無種子的 B.有葉的和無葉的
C.有根的和無根的 D.生活在陸地上的和生活在水中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屆四川樂山市區初畢業會考暨高階段統一招生適應性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2013年3月,河南新鄉市發生造紙廠廢水灌溉麥田事件,農民用未經處理的造紙廢水順著麥壟流進百畝麥田,導致萌發的麥苗稀稀拉拉。小明為了探究造紙廢水是否降低小麥種子的發芽率?因此他設計了如下探究實驗:
實驗假設:造紙廢水會降低小麥種子的發芽率。
方法步驟:
①取兩個培養皿分別標號A、B,每個培養皿底部墊有兩層紗布,將200粒大而飽滿的小麥種子平均放入A和B中;
②向A培養皿中倒入適量的造紙廢水,向B培養皿中倒入 ;
③將A、B兩個培養皿放在適宜種子萌發的相同環境下培養。每天觀察一次,連續觀察7天,記錄小麥種子的萌發情況;
④根據記錄的數據計算出小麥種子的發芽率:A培養皿中的小麥發芽率是34%,B培養皿中的小麥發芽率是93%。
根據實驗方案,回答下列問題:
(1)A、B兩個培養皿中,A培養皿是 組。
為了使實驗結果更加準確,小明應反復做幾次實驗,取幾次實驗發芽率的 作為實驗結果。
(2)B培養皿中的小麥種子有些沒有萌發,可能是種子處于 期而不能萌發。
(3)根據上述實驗的方法步驟,小明基本可以得出的實驗結論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屆四川樂山市區初畢業會考暨高階段統一招生適應性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對病毒、細菌和真菌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病毒非常微小,離開活細胞也能獨立生活
B.乳酸菌和酵母菌都是單細胞生物,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無細胞核
C.人類利用乳酸菌發酵制作泡菜,在發酵過程中能產生乳酸
D.生物的多樣性就是指生物種類的多樣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屆四川省樂山市畢業會考適應性考試理科綜合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農場溫室大棚中安裝增加二氧化碳濃度的儀器,目的是 ,其原理是增加二氧化碳濃度有助于提高 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屆四川省樂山市畢業會考適應性考試理科綜合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表是取某健康人的血漿、原尿、尿液進行分析比較得到的數據,判斷A、B、C分別是
主要成分 | A(克/100毫升) | B(克/100毫升) | C(克/100毫升) |
水 | 96 | 90 | 98 |
蛋白質 | 0 | 8 | 0.03 |
葡萄糖 | 0 | 0.1 | 0.1 |
無機鹽 | 1.1 | 0.72 | 0.72 |
尿素 | 1.8 | 0.03 | 0.03 |
A.血漿、原尿、尿液 B.原尿、尿液、血漿
C.尿液、血漿、原尿 D.原尿、血漿、尿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屆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九年級5月適應性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小露體檢時,發現體內沒有乙肝抗體,遵照醫囑及時注射了乙肝疫苗預防乙肝,其注射的乙肝
疫苗和采取的預防措施分別屬于
A.抗體、保護易感人群 B.抗體、控制傳染源
C.抗原、保護易感人群 D.抗原、控制傳染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四川省安岳縣永清轄區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19世紀著名進化論的建立,提出了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類古猿( )
A.恩格斯 B.列文·虎克 C.達爾文 D.施萊登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